三國兩晉南北朝·荀氏·外國道人
亦題《太元道人》、《道人幻術》。東晉志怪小說。作者荀氏。原載《靈鬼志》。見《法苑珠林》卷六十一、《太平御覽》卷三五九及七三七。劉世德《魏晉南北朝小說選注》、吳組緗等《歷代小說選》和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皆選錄。小說描寫:太元十二年(387),有個道人從外國來,能吞刀吐火,口吐珠玉金銀,并說授業老師是白衣派教徒。有一次,道人見一人挑著擔子,擔子一頭是個能盛一升谷物的小籠子,征得挑夫同意后,他就進入籠子里。后來,吃飯時,道人在籠子里,擺滿了一桌酒席,未吃一半,他向挑夫說要請他妻子一起吃,即從口中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許,容貌甚美,便共食,快吃完時,道人便睡去。那婦人對挑夫說,她有情夫,欲來共食,丈夫醒來,請勿道之。說著就從口里吐出一個年少男子與之共食。一會兒,道人快睡醒了,女子一張口把情夫收進口里。道人醒來,把婦人及杯盤碗盞收入口里。他們到都城,有一大財主,家資巨萬,卻很吝嗇,不講道義。道人便施展法術,把財主的一匹好馬攝入五斗甕中;接著又把財主的父母裝入一小脂粉盒中。財主破財請了一千一百多窮人吃飯,他才收了法術,使馬自在柱下,其父母自在床上。小說通過對外國道人吞吐器物人及懲富濟貧之事的描寫,表現了道人的神奇不凡和正直善良。外國道人自神其術,能隨意變小人物,爾后復原,且能吞吐真人,而更可貴的是他運用這種法術懲罰為富不仁行為,為人民做好事,使人覺得他可敬可愛。作品在藝術上以情節離奇變幻扣人心弦出勝。故事一開始,那道人便鉆進只盛一升米的小籠中,奇怪的是籠未變大,人又沒變小,而且覺不出那人的體重,初見道人神奇本領。 然而故事并未至此結束,當道人口吐飲食器物,肴膳豐腆而進餐時,又吐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妻子共同進食,妻復吐其情夫,一人變為三人,神妙莫測。故事的另一個片段是道人運用神術懲治慳吝的富豪,他不動一刀一劍,就迫使那富貴者不得不破財濟貧。道人的法術千變萬化,離奇萬端,令人眼花撩亂,其故事情節亦曲曲宕宕,縹緲曼妙,讓讀者在變幻莫測的故事中得到美的享受,為高超的法術而咋舌不已,也對富戶的狼狽不堪而發出內心的笑,收到了喜劇性的藝術效果。小說篇幅雖長,語言簡潔,敘事寫人,多用對話,使得形象生動,妙趣橫生。這個故事脫化于古印度的《舊雜譬喻經》的“梵志吐壺”事。原故事說某國太子見其母輕浮,委國而去,入山見梵志作術吐一壺,壺中有女人,梵志遂臥;女子復作術吐一壺,壺中有少男,與女共睡。已而女便吞壺,梵志起,復納婦于壺中吞之,作杖而去。故事表現男女之間互相隱瞞私情的不正常關系。荀氏取材梵志事,曲折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某些不良社會風氣。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道人入擔中不覺小事,又本于《觀佛三昧海經》卷一所記佛曰毫毛內有百億光,其中現化菩薩,“菩薩不小,毛亦不大”。到了梁朝吳均作《續齊諧記》,就變成以中國書生為主角的《陽羨鵝籠》故事了。但去掉了破富濟貧的情節,其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則遜于《靈鬼志》本篇。《古今譚概·靈跡部》采入“外國道人”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壺公》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天上玉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