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向·鄒孟軻母
西漢傳記體小說。劉向撰。原載《列女傳》卷一。李格非等《文言小說》錄入。作品主要記述孟子的母親如何教育少年孟子的兩則小故事。第一則講孟母三次搬家,注意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孟子的家開始時靠近墓地。孟子少年的時候,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做游戲也是挖筑掩埋等墓間之事。孟母看到這種情況,說這里不是讓兒子居住的地方,就離開墓地,把家搬到市場旁邊。這時孟子游戲玩耍,做的是商人沿街叫賣那一套事。孟子的母親又說這里不是讓兒子居住的地方,又把家遷移到學宮旁邊。孟子看周圍情況,做游戲便擺設(shè)祭祀用的器具,學習揖讓進退等禮儀。孟母這才說: 這里才可以讓我的兒子居住。于是便長久地居住了下來。等到孟子長大以后,學習六藝,終于成了一代大儒。第二則講孟母教育孟子不要荒廢學業(yè)。孟子小時候,有一天他從學堂里回來,母親便問他學到什么程度了,孟子回答還是原來的樣子,孟母便用刀割斷正在搓的麻線。孟子害怕了,問母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孟母便以斷線為喻,詳細講述了荒廢學業(yè)的危害。孟子聽后害怕自己落到母親所講的那種境地,便早晚勤奮學習而不停止,拜子思為老師,最終成為天下的名儒。兩則故事都體現(xiàn)了孟母的遠見卓識,至今也還具有啟發(fā)和教育意義。以第一則而言,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很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別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善于模仿周圍的事物,思想性格還未成熟,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就更大。但是,環(huán)境對于人來說,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因素,相同的環(huán)境,有些人可以成才,有些人就不能成才。孟子之所以日后成為一代名儒,除了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外,主要靠他勤學不息,第二則故事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在這里,孟母以 “斷其織”來比喻“子之廢學”,現(xiàn)身說法,很能說明問題。至于孟母之議論,其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見,但亦夾雜有封建說教。如“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流露出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小說的描寫真切感人,孟母的形象也較為鮮明。在封建社會中,孟母一直被推崇為賢母的典范,廣為頌揚;而兩則故事也成為典故,稱作“三遷”(或“三徙”)和“斷織”,被用作宣揚母教、贊揚婦德之詞。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邛都老姥》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裴啟·鄭玄與馬融》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