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晏嬰·楚王欲辱晏子
亦題《晏子將使楚》、《水土異也》或《晏子使楚》。先秦軼事小說。舊題晏嬰撰。原載《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說苑·奉使篇》、《藝文類聚》二十五、《北堂書抄》四十、《太平御覽》七六九等皆引載此故事(文各有異)。今李格非、吳志達(dá)主編《文言小說》亦錄入。這是一則記述晏子出使楚國的遺聞。描述: 晏子即將來到楚國,楚王聞之,對左右說: “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今即來,我欲辱之,用何種辦法?”左右回答:“當(dāng)他到這里時,我們可捆縛一人,從王面前而過。王可問這人是干什么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的偷竊者。”晏子來到楚國,楚王以酒會招待,酒興正濃,兩個差役綁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問被綁者是干什么的,差役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楚王視晏子而問:“齊人本來就慣于做賊嗎?”晏子站起回答:“我聽說,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桔和枳,葉雖相似,而果味實異。究其原因,是水土不同所致。今民生于齊,而不為盜; 入楚,則為盜,恐怕是楚國水土使民慣于為盜吧!”這則故事是《晏子使楚》的姐妹篇,它不僅表現(xiàn)了晏子的聰明機(jī)智,而且也說明了想賣弄聰明,意欲戲侮人的,到頭來必然自食其果。篇末的楚王自我解嘲之語:“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也就是對主題思想的點(diǎn)示。故事情節(jié)生動,富于戲劇趣味,通過楚王策劃欲辱晏子和晏子智挫楚王而使其自辱的典型細(xì)節(jié)或片斷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第一個場面,用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法寫晏子還未到楚,就先通過楚王之口點(diǎn)明他是“齊之習(xí)辭者”——善于辭令的外交家。這就自然引出了楚王君臣策劃侮辱晏子一幕情節(jié)。要縛齊 “盜”而過于王前,當(dāng)著晏子之面而辱齊,不能不說是毒計。這雖然沒有埋伏刀槍劍戟的情節(jié)驚險,但其描寫也是挺緊張引人的。第二個場面,晏子來到,楚王君臣按照計劃行事。誰知晏子反唇相擊,從從容容地說出一個 “桔生淮南……” 的比喻,并畫龍點(diǎn)睛,道出了 “楚之水土使民善盜”的真意。其言辭寓莊于諧,幽默風(fēng)趣,使楚王無可奈何,發(fā)作不得,只好來個自我解嘲。這兩個場面的轉(zhuǎn)換對比,深化了晏子的機(jī)智性格,平庸愚昧、窘態(tài)常出的楚王也把巧于應(yīng)變的晏子形象反襯得更加鮮明。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敬叔·梁清》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歐明》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