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左丘明·有神降于莘
戰國初期志怪小說。左丘明撰。原載《左傳·莊分三十二年》,《國語·周語上》亦載。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史》謂為“鬼神顯靈故事”。這篇所寫的是發生在公元前662年的一次神秘化了的真實事件。作品敘寫; 秋七月時,有神靈在莘地下降。這可驚壞了周王室,周惠王即向內史過詢問原因,內史過回答說:“國家將興,神靈下降,為了觀察它的德行; 國家將亡,神靈也會下降,為了觀察它的邪惡。所以有的得到神靈而興起,也有的得到神靈而滅亡,前幾個朝代都有這種情況。”周惠王又問對神怎么辦,內史過回答說: “用相應的物品來祭祀。他來到的日子,依規定,這個日子的祭祀該是什么,也就是他的祭品。”周惠王即聽從了。內史過就前去祭祀,聽到虢國請求神靈賜予,回來后說:“虢國必定要滅亡,因為暴君聽命于神靈。”神靈在莘地住了六個月,虢公派史嚚等人去祭祀,神靈答應賜給他疆土田地。史嚚說:“虢國要滅亡了!我聽說,國家將興,聽百姓的; 國家將亡,聽神靈的。神靈是聰明正直而一心一意的,按照不同的人而辦事的……”作品通過莘地神靈的出現與活動,表現了當時“重民輕神”的進步思想傾向。行文中寫“有神降于莘”,似乎是真神下凡人間,這當然是“神異”(杜預注)之事。在迷信神靈的時代,難免會引起軒然大波。虢公的態度是向神獻祭,求神賞賜土地。而東周的大夫內史過就對此事有不同看法。他批評說:“虢必亡矣,虐而聽于神。”按照內史過的觀點,國之將興將亡,都有明神降臨,不過前者是“監其德”后者是“觀其惡”,虢公是虐而聽于神,所以 “必亡”。而當時受虢公之命參與祭神的,有一位史嚚(是個“大史”),他比內史過思想更激進,干脆提出: 聽于民則國興,聽于神則國亡。他強調神意要以民意為轉移。這里勾勒了兩個進步的智者的精神面貌,他們雖然并不否認神靈,但其看重人的作用的思想,對讀者很有啟發。從神話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說,這里關于神的傳說,已不同于上古神話,神則變成了活動于人間的神秘力量。神有形體,親身下凡到莘地,并在那里一住就是六個月,還親自答應賜虢公土田呢。描寫得夠離奇神異了。但這不過是作者為宣傳重民輕神思想所用的虛構之法而已。
上一篇:《先秦·有易與搖民》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曹丕·望夫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