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竺長舒
南朝梁志怪小說。王琰撰。原載《冥祥記》。《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作品敘述:晉時竺長舒,其祖先為西域人,世有資貨,為富戶人家。竺于元康中內徙洛陽。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其鄉鄰失火,長舒家悉為草屋,又處在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救不出多少財物,乃令家人不要搬物。亦不要用水灌救。他專心誦經。俄頃,火燒至鄰家,與長舒家僅隔一籬墻。然此時風卻回向,火亦燒到鄰居屋邊而止。于是鄉人們都以他為神靈。鄉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竺,說:“風偶然自轉,他有何靈。伺時燥夜,當燒其屋;若他能再令火不燒屋,那他可為神靈。”后天甚旱燥,風亦很大,少年們暗中共燃火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奔歸家。明晨相率詣長舒處,自說昨日放火之事,稽首辭謝。長舒答:“我并不神靈,只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佑。諸君但當洗心信奉之。”作品通過對竺長舒遭火厄而心念《觀世音經》,遂得到保佑的情節的描寫,顯示了佛教法力的巨大,從而勸戒人們篤信佛法。大火燒至竺家而止,擲火炬燒竺屋三擲三滅,原因是“至心誦念《觀世音經》,得其威靈所佑”。雖然寫得離奇,神秘莫測,但這種幻想情節,讀起來新鮮而有趣味,是符合志怪小說藝術虛構原則的。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常璩·竹王》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邯鄲淳·筍與竹》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