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的主要內容,《金史》導讀
《金史》是紀傳體的金朝史。元脫脫(見“宋史”)等著。主要版本有元至正本、復刻本,商務印書館將二書配補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嘉靖、萬歷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 同治時江蘇書局刊行本; 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的點校本。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四月,詔修金、遼、宋3史,其中《金史》以脫脫為都總裁官,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為總裁官,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為纂修宮,另有提調官若干人。本書修纂時依據的主要資料是金官修的 《金朝實錄》、劉祁的 《內潛志》、元好問的《中州集》、《壬辰雜編》,兼采金朝的起居注、日歷、國史等其它文獻。翌年十一月,書修成,是時脫脫已罷相,由繼任阿魯圖署表奏上。
本書135卷,主要記述從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至末帝天興三年(1234) 120年女真族為統治主體的金朝歷史。本書分為本紀19卷,志39卷,表4卷,列傳73卷四大部分。
本紀:卷1為《世紀》,記載金帝列祖列宗10人,卷2至卷18記述金朝自太祖阿骨打至哀宗守緒9帝。卷19為《世紀補》,記錄3個死后曾謚為帝者。趙翼認為 《世紀補》與正史體例不合,“宜各為立傳,冠于列傳之首。” ( 《廿二史札記》) 志: 共有14目。《天文志》記日月星辰變化,以 “明天道,驗人事。”《歷志》記測定天氣、時辰、月份、季節、年度的方法和儀器。《五行志》記帝王事跡與自然現象的對應,以及各種自然災害與瑞兆。《地理志》按19路分記全國行政統轄,兼及戶口數。《河渠志》記黃河、漕渠、盧溝河、滹沱河、漳河及其水利工程。《禮志》記祭祀及朝廷典禮的活動形式。《樂志》記廟堂樂舞、歌曲。《儀衛志》記君臣活動時的儀仗規格。《輿服志》記天子、皇后、太子、百官、宗室、外戚的車服之制及常人之服。《兵制》記禁軍編制、方鎮、馬政及養兵之法等軍事制度。《刑志》記女真族習慣法及揚棄宋、遼法律的過程。《食貨志》記田制、賦稅、商稅、錢幣、常平倉等經濟制度。《選舉志》記科舉、學校、各種入仕途徑及主選機關。《百官志》記仿漢的中央、地方官制,及猛安謀克的部落建制。 表: 僅2目。《宗室表》記各朝王子, 兼及旁支皇室成員。《交聘表》為本書特刊,記金朝與宋、西夏、高麗3國和戰親吊關系的遞嬗變化及各自地位的升降。列傳: 因金與遼、宋、蒙古經常發生軍事沖突,作者將每次戰役的主要事跡記入主將的傳中,如黃天蕩之戰,富午之戰,均記入 《宗弼傳》。金朝初功臣多是宗室成員,凡此輩都各自立傳,不附入《宗室傳》,如宗雄、宗翰等皆是。另外,受金扶持建立傀儡政權的張邦昌、劉豫也以國臣的身份收入傳中。類傳有世戚、忠義、文藝、孝友、隱逸、循吏、酷吏、列女、宦者、方技、逆臣、叛臣12目。《世戚傳》記外戚。《文藝傳》記文學之士如黨懷英、王茗虛,元好問等。鄰國傳分記西夏與高麗。書后附 《金國語解》1篇, 分官稱、 人事、物象、物類、姓氏5卷,均以相近意思的漢語注譯金語。
在宋、遼、金3史中,本書編纂頗為得體。趙翼評論說: “《金史》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遼二史之上。”( 《廿二史札記》)這個看法,得到歷代學者的認同。本書質量較佳,主要是金代資料頗多,有利于作者篩選甄別與利用。且幾代史家相繼撰述,態度亦較嚴謹,《四庫全書總目》說: 金代 “制度典章,彬彬為盛,征文考獻,具有所資。相承纂述,復不乏人。”再則本書體例完備,結構得當,具有識見,四庫館臣說:“其首宅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贍而不蕪,……(諸紀、志、表) 皆切中事機,意存殷鑒。卓然有良史之風。”盡管本書有這些長處,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在傳的布局上,如輔佐阿骨打創立基業的楊樸,未為他立傳;海陵王的淫嬖之事,既詳于本紀,又復記于《后妃傳》; 《張邦昌傳》中既說《宋史》有傳,卻又重復贅述;宗翰的乞免書、宗弼的遺訓,均有關國家要政,但都遺漏不載。再則,本書的回護手法也較明顯,如阿骨打微時的低卑事跡,金與宋、遼交往中的羞辱事件,以及戰爭失利等,往往避而不書。此外,書中諸人的譯名也似欠妥,一人兩名之例屢有所見,如合達在本傳中用此名,在《訛可傳》卻作合打; 《熙宗紀》中的撒離合,在《睿宗紀》中又作撒離喝。然而縱觀全書,瑕不掩瑜,施國祁在 《金史詳校序》中總評道: “金源一代,年紀不及契丹,輿地不及蒙古,文采風流,不及南宋。然考其史載大體,文筆甚簡,非《宋史》之繁蕪;載述稍備,非 《遼史》之缺略; 敘次得實, 非 《元史》之訛謬。”
對本書的研究、整理、補缺,數清代學者的成果最為集中、趙翼、錢大昕等均有所論述。杭世駿任翰林院編修時,曾撰《金史補》 一書,現已佚 施國祁撰 《金史詳校》,以南監本為底本,校以北監本、官本、元至正本,費時20余年,于體裁、事實、字句等方面均有考訂,頗稱詳備。此后,他節抄該書二百條,成《金源札記》; 又以補充所得,作 《又札》; 集合了 《金史詳校》中的精華部分。近人陳述撰《金史拾補五種》以補金史之缺。吳延燮撰匯集本書紀、傳方鎮及諸路總管資料制成《金方鎮年表》,該表收入《歷代方鎮年表》。丁謙據《元史》、《元秘史》及近代譯書,增補蒙古、塔塔兒,西遼、貨勒自彌 (花剌子模) 等部國與部族,撰《金史外國傳地理考證》,日人小野川秀美撰有《金史語匯集成》,以上諸書,均可參考。
參考文獻
- 1. 明宋濂: 《元史》卷119 《脫脫傳》,中華書局,1976。
- 2.清永琣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影印本,1965。
- 3. 元蘇天爵:《三史質疑》 ,《滋溪文稿》,《適園叢書》 本。
- 4. 清施國祁: 《金史詳校》,會稽章氏刊本,光緒六年。
上一篇:《金華叢書》的主要內容,《金華叢書》導讀
下一篇:《金師子章云間類解》的主要內容,《金師子章云間類解》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