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小學
作為經學附庸的文字之學。“小學” 最初的含義,是指少年求學之宮,與今天的小學概念沒有明顯區別。周代貴族子弟八歲入 “小學”,學習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等六門課程。其中,禮是禮節儀式,樂是音樂舞蹈,射是射箭技術,御是駕車技術,書是語文,數是算術,這些都是貴族子弟個人必需具備的素質、技能和知識,因與十五歲以后所學的修齊治平的“大學” 相別,故稱 “小學”。到西漢時,古代小學的 “六藝” 可能只保留下 “書” 為主要課程,“書” 的內容為 “六書”,就是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都是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于是,“小學”就成為文字之學的代名詞。漢人識字的主要目的是讀經,“小學”也就成為經學的附庸,《漢書·藝文志》即將“小學”排在 “六藝” (指儒家六經) 之后,直到清代的目錄書中,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為文字之學的 “小學” 都處于這種附庸的地位。所以,古代研究語言文字的專家如許慎、段玉裁、王念孫等人,也多被視為經學家。經學是古代中國的正統學問,將“小學”作為經學的附庸并不是貶低它的地位,而是相反。古代“小學” 與現代語言文字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小學” 是經典闡釋學的基礎,“小學明而經學明” (王念孫語)是古人的共識。近代張之洞著 《書目答問》,指導初學讀書的門徑,就說: “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 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 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 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 以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這是清代漢學家的路數,在當時的學界被普遍視為正宗。“小學” 雖然依附在經部,但從漢代開始,就成為專家之學,尤其是許慎、鄭玄等古文經學家,直到今天,仍被學界視為權威。隋唐以后,傳統 “小學” 的范圍逐漸擴大,成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統稱。清代 “小學” 最為興盛,許多第一流的頭腦都鉆進故紙堆,結果解開了古文字的許多千年之謎,尤其在音韻學方面的成就,令人拍案叫絕。
上一篇:禮俗學·禮節·尊稱
下一篇:文學·流派·山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