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主要內容,《紅樓夢》導讀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中的杰作。清代曹雪芹著。《石頭記》在作者去世前10年左右開始以抄本形式流傳于世,早期抄本帶有“脂硯齋”等人的批語,題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原來只有80回,而且內缺64、67兩回(有的抄本不缺,那是后來增補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和高鶚以木活字排印《紅樓夢》,全書120回,后40回非曹雪芹原著,舊說系高鶚所續,但迄無定論。自《紅樓夢》排印本問世后,抄本不再流行。1927年胡適得到甲戌(1754)本后,抄本的價值始受到重視。其后又陸續發現各種不同的抄本。迄今能見到的抄本共計11種,它們是:1. 甲戌本(指其所據底本的年代,下所說己卯本、庚辰本同此),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殘存16回,現藏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影印本。2.己卯本,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殘存41回又兩個半回,分藏于北京圖書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3. 庚辰本,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此本除缺第64、67兩回外,其他78回均完整無缺,是現存早期抄本中最重要的一個本子,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今有文學占籍刊行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本。4. 戚正本,或稱“有正本”、“戚序本”,系有正書局石印戚蓼生序本的簡稱。原本題《石頭記》,80回,有正書局于清末民初石印,題為《國初鈔本原本紅樓夢》,這是脂本系統中最早的印本。其底本舊傳已毀,但1975年上海古籍書店發現張開模舊藏戚蓼生序本前40回,張本就是戚正本據以石印的底本。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本,改題《戚蓼生序本石頭記》。5. 戚寧本,或稱“南圖本”,系南京圖書館藏戚蓼生序本的簡稱,80回。6.蒙府本,或稱“王府本”,系蒙古王府本的簡稱,120回,前80回屬脂鈔本系統,后40回據程高本配補。此本據說出自清代某蒙古王府,現藏北京圖書館。今有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本,題《蒙古王府本石頭記》。7. 夢稿本,或稱“楊本”,系楊繼振舊藏《紅樓夢稿》本的簡稱。此本目錄與正文回目題《紅樓夢》,120回。前80回屬脂本系統(內第41至50回據程甲本抄補),后40回可能是流傳于程甲本付印前的早期手抄本,其性質與來源尚未弄清。該本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題《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8. 甲辰本,或稱“夢覺本”,系乾隆甲辰夢覺主人序本《紅樓夢》的簡稱。因發現于山西,故又稱“脂晉本”。80回。藏北京圖書館,今有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本,題《甲辰本紅樓夢》。9. 舒序本,系乾隆己酉舒元煒序本《紅樓夢》的簡稱。存第1至40回。今歸吳曉鈴藏,有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影印本。10. 列藏本,系原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藏《石頭記》的簡稱。此本79回,但第79回內實際包括了第80回;中缺第5、6兩回。今有中華書局影印本。11. 鄭藏本,系鄭振鐸藏本的簡稱。僅存第23、24兩回,回前題《石頭記》,而書口則題《紅樓夢》。以上抄本文字各有異同,為便于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于1987年至1989年出版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馮其庸主編,紅樓夢研究所匯校),該書以庚辰本為底本,用表格方式,列出己卯本、夢稿本、甲戌本、蒙府本、戚序本、戚寧本、舒序本、甲辰本、程甲本、列藏本和鄭藏本的異文,凡欲查某本某回某句之異文,可一索即得。
120回本的《紅樓夢》印本即程高本系統,也有兩種不同的版本: 1. 程甲本,指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書屋木活字排印本。此書封面題《繡像紅樓夢》,扉頁題《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首程偉元序,次高鶚序,次繡像,次目錄。因程、高于次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再次將《紅樓夢》排印出版,并作了修改,為區別前后兩種版本,胡適稱初印本為“程甲本”,第二年的修訂本為“程乙本”。從程甲本問世后,至1927年為止,流行的各種《紅樓夢》印本大都依據程甲本翻印。今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以程甲本作為底本的《紅樓夢校注本》。2.程乙本。該本與程甲本的區別,除卷首增加一篇“引言”外,正文刪改字數約達2萬字。程乙本印出后,實際上未能流傳開去,影響不大,至1927年上海亞東書局據胡適所藏程乙本重排印行后,始廣為流行,50年代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也都是以程乙本為底本校點整理的。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紅樓夢八十回校本》(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全書4冊。第1、2冊為前80回正文,用有正本作底本,校以庚辰本、己卯本、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第3冊為校字記。第4冊為附錄,系程高本的后40回。校訂者在 《序言》中說這個校本的目的是要“整理出一個更接近作者原著的本子來”,并“可供相當范圍的讀者閱讀”。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120回本。該書前80回以庚辰本為底本,以甲戌本、己卯本等9種脂本和程甲本、程乙本為參校本,第64、67兩回闕文采用程甲本補配。后40回以程甲本為底本,校以藤花榭本、本衙藏本、王雪香本和程乙本等。這個新校注本成為目前最流行的《紅樓夢》讀本。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生卒年難以確考,一說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祖籍遼陽(一說河北豐潤)。先世原是漢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從雪芹曾祖曹璽(其妻孫氏當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起,曹家祖孫三代4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長達60來年。祖父曹寅 (1658—1712)深得康熙信任,在任上曾4次接駕。曹寅死后,康熙特命其子曹颙繼任其職。不久曹颙也病死,康熙又命將曹寅的胞弟曹荃(宣)之子曹頫過繼給曹寅之妻為嗣,并襲織造之職。曹雪芹是曹頫之子(一說是曹颙的遺腹子),生于南京。雍正五年(1727)曹頫被革職抄家,第二年雪芹隨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有關雪芹生平的資料缺乏,只能從他的朋友敦誠、敦敏等的詩文中,約略得知他能詩工畫,嗜酒狂放,生活窮困,晚年移居北京西郊山村,乾隆二十七年除夕 (1763年2月12日)于貧病交迫中去世。一說卒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曹雪芹在逝世前已經基本完成了 《石頭記》的前80回,并已傳抄問世,80回后也至少寫出了部分稿子,但不幸 “迷失”。
程偉元(?—約1818),江蘇蘇州人,字小泉。乾隆末寓居北京,致力于搜集《石頭記》抄本,與高鶚共同修補,成120回本 《紅樓夢》。高鶚 (?—約1815),字蘭墅,別號紅樓外史,祖籍遼東鐵嶺,隸漢軍鑲黃旗。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著有《月小山房遺稿》、《吏治輯要》、《蘭墅硯香詞》(稿本)、《蘭墅文存》(稿本)、《蘭墅十藝》 (稿本) 等。
《紅樓夢》描寫的中心故事是主人公賈寶玉的愛情和婚姻悲劇,即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小說在封建貴族大家庭賈府由盛至衰的背景中,真實地表現了這個愛情婚姻悲劇發生和發展的豐富復雜的現實內容,深刻地揭示出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同時也預示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趨勢。賈寶玉和林黛玉等人追求婚姻自主、向往自由幸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封建社會末期人們對個性解放和人權平等的要求。這種進步思想與封建主義的政治思想體系形成尖銳沖突,釀成了賈府內許多青年男女的悲劇。《紅樓夢》沒有孤立地描寫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事件,它還著重描寫了賈府的經濟危機、后繼無人的危機、奴隸與主子的對抗性矛盾以及封建統治者的內部矛盾等等,從而展示出極其廣闊的社會典型環境。小說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除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外,還有王熙鳳、賈母、晴雯、探春、劉姥姥等幾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各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魯迅指出: “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之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紅樓夢》在情節結構上也突破了傳統小說的單線式結構,它以賈寶玉為中心人物,以賈、林、薛的愛情婚姻糾葛為主要線索,同時又把其他各種矛盾的發展線索與之交錯在一起,彼此貫通,形成一個完整而自然的宏大的藝術結構。由于《紅樓夢》不但展現了廣闊的社會歷史圖景,而且還表現了作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諸如詩詞、小說、戲曲、繪畫、建筑乃至醫藥、烹調等等的豐富知識和精到見解,它被人們譽為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在世界文學中也享有崇高聲譽,已經有多種外文全譯本。程高本《紅樓夢》的后40回根據前80回的故事發展和作者的暗示,完成了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其他主要人物也都有了結局,使《紅樓夢》成為一部有頭有尾的完整作品,因而至今仍能附前80回而傳。但由于后40回違背原著精神,寫了寶玉中舉和賈家復興,文筆也不如前80回,所以研究者一直對它褒貶不一。
《紅樓夢》最初以抄本流傳時,就深受歡迎,“不脛而走”。程高本印行后,流傳更廣,對青年的影響尤其大。封建統治者害怕書中的反封建主義的進步思想廣泛傳播,曾多次明令禁毀。也有不少封建文人出于各種動機,撰寫續書(多從120回續起),大都以虛假的大團圓結束,完全違背原著精神,文筆也拙劣不堪。
《石頭記》抄本中的脂硯齋等人的批語可以說是對《紅樓夢》的最早的評論和研究。脂硯齋生平無考,從其批語可知他與曹雪芹關系密切,他非常熟悉并且參與過《石頭記》的創作過程。除了對《石頭記》的藝術技巧的評析有不少較好的見解外,脂批還有它獨特的價值,即它證明《石頭記》的作者是曹雪芹,提供了若干曹雪芹生平家世的線索,并且提供了有關小說中人物原型的一些材料和創作過程的一些情況,以及80回后曹雪芹殘稿中的某些情節。隨著《紅樓夢》的廣泛流行,對它的評論和研究也越來越多,研讀《紅樓夢》成了一種專門學問,在清末獲得了 “紅學”之稱。“五四”運動以前,評點派(習慣上指脂批以后的評點)和索隱派影響最大。評點派以“護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閑人”張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為代表,這派繼承明末以來小說評點的傳統,以分析文章作法為主,也涉及主題、人物的評析,對讀者閱讀《紅樓夢》有一定參考價值,但迂腐、謬誤之見也很多。索隱派以蔡元培(著《石頭記索隱》)、王夢阮、沈瓶庵(著《紅樓夢索隱》)和鄧狂言(著《紅樓夢釋真》)為代表,此派的共同特點是用比附、考證的方法去挖掘《紅樓夢》的“本事”和“微言大義”,所說多不可信。1921年胡適發表《紅樓夢考證》一文,著重弄清作者的家世和版本的源流,并批評索隱派的牽強附會。在胡適的影響下,1923年俞平伯出版《紅樓夢辨》一書。胡適、俞平伯一派被稱為“新紅學”,以前的“舊紅學”的地位于是受到挑戰而發生動搖。但“新紅學”認為《紅樓夢》只是曹雪芹的“自傳”,仍未能正確闡述《紅樓夢》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紅樓夢》的研究一直在古典文學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一度受到政治運動的干擾,但無論研究的規模和深度,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水平。特別是70年代末期以來,“紅學”更加蓬勃發展,成立了中國紅樓夢學會,出版了《紅樓夢學刊》等專門刊物,《紅樓夢》的重要版本陸續影印,論文、專著不計其數。舉凡《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版本演變、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紅學”研究史等等,無不在深入探討之中。《紅樓夢》和“紅學”正在迅速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 1. 吳組緗: 《論賈寶玉典型形象》,《北京大學學報》 1956年第4期。
- 2.何其芳:《論〈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 3.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 4. 劉夢溪編: 《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1984。
上一篇:《紅梅記》的主要內容,《紅梅記》導讀
下一篇:《紀效新書》的主要內容,《紀效新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