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趙樹理。最初發表于《人民文學》1958年第9期,后收入《1949——1977年短篇小說選》〔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它寫的是1957年秋末爭先農業社整風運動中的故事,是趙樹理“問題小說”的代表作之一。爭先農業社整風運動一開始,副隊長楊小四就貼出一張大字報,批評社里的兩個有名的后進婦女——“小腿疼”和“吃不飽”。這都是她們的外號,這兩個人最不愿勞動,社里動員女勞力下地,她們便找理由逃脫:前者說自己有腿疼的病根,不能干活,還得拖媳婦在家伺候她;后一個整天背著自己的丈夫煮面條、吃面餅,可仍然吵著“吃不飽不能勞動”。不過,要是地里有點便宜活,她們是絕不放過的——腿也不疼了,飯也吃飽了。因為有了這么幾個人,再加和事佬隊長王聚海是非不辨、賞罰不明,爭先社的生產一直上不去,棉花摘不下來,地不能犁。楊小四的大字報又激怒了“小腿疼”和“吃不飽”,她們大鬧一通,隊長又想息事寧人。正在這時,鄉政府通知支書和隊長去開會,王聚德一貫以為只有他這種人才能當干部,不能照他這一套來辦事的人就都得“鍛煉鍛煉”,為此楊小四也曾寫大字報批評過他主觀,不辨是非。這時他便提出走后誰負責生產的問題,“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的支書王鎮海決定由副隊長楊小四來負責生產工作。于是,楊小四同女副隊長高秀蘭、副支書三人商量,召開了社員大會,并設法懲治了想投機取巧的“小腿疼”、“吃不飽”等人,改變了停滯的生產狀況,也進一步統一了社員們的思想。作者截取了生活的橫斷面,以揭示“爭先社”矛盾的兩張大字報為中心線索,指出了農村社會變革中新舊斗爭的長期性、艱苦性和復雜性,批評了中農干部中的和事佬思想。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通過他們自身的言行,通過人物間的互相襯托和對照,表現出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語言樸實,筆調幽默辛辣。作品發表以來,毀譽兼而有之,曾引起過三次爭論。1959年,由這篇作品引起了一場關于文學如何正確反映人民內部矛盾的討論。第二次是1964年,文化界批判“中間人物”論和‘現實主義深化’論時,被公開點名斥責為“沒有能夠用飽滿的革命熱情描畫出革命農民的精神面貌”。在“文革”中,它被誣為“寫中間人物”論的“黑標本”,“‘現實主義深化’的代表作”。粉碎“四人幫”以來,趙樹理及其作品,已經重新得到了公正的評價。但應當指出,作品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跡,其中人物所采用的解決矛盾的方法,當然是不足取的。
上一篇:李曉曄《“藍軍司令”》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石高來《一個低音變奏——和希梅內斯的《小銀和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