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集》的主要內容,《晦庵集》導讀
《晦庵集》是南宋哲學家朱熹詩文集的匯編。包括朱熹各類詩文,有關論學書札、講義、哲學著作等。全名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亦稱《朱子大全》。朱熹原有《晦庵集》、《晦庵朱先生文集》、《晦庵先生集》、《朱子文集大全類編》等不同刻本,正、續、別集卷數復不一致。由于年代久遠,頗多散失,是編經后人編輯而成。以嘉靖壬辰(1532)胡岳校仇本《晦庵集》為精。據蘇信 《晦庵集原序》云: “是集舊刻閩縣,歲久刓闕,且簡秩重大,及難于畜。比張憲副大輪,白諸前巡按虞侍御、宋侍御、蔣侍御、詔重刻之。省約版紙者什,四方鳩工沐梨。而胡憲使岳至躬總校仇之任,董學潘憲副潢佐之,羅憲副英,陸憲副銓,姜簽憲代、劉令憲案,咸與有勞。信蒞,亟促其成。訖工,僉謂信宜序所以刻之意。于乎,朱子固言之,‘道未嘗亡而人實晦之、明之。’是書廣布,將天下之道之途益光,詭道異說不得作。雖為文者,亦知輪轅、徒飾之可愧,思轉于道而勿局以藝,庶幾國家化成參贊之治,不無少補。”今有康熙戊辰(1688)蔡方炳刊本。咸豐徐時銘提閩學刊中楷字本。同治刊一百四卷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正誼堂全書本等。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其生平事跡詳見 “四書集注”。
《晦庵集》100卷。(續集5卷,別集7卷)卷1,賦、詞、琴操、詩。卷2-10,詩 (詩余)。卷11至卷12,封事。卷13—14,奏札。卷15,講義、議狀、札子。卷16-19,奏狀。卷20-21,申請。卷22-23,辭免。卷24-64,書、札子。卷65-74,雜著。卷75-76,序。卷77-80,記。卷81-84,跋。卷85,銘、箴、贊、表、疏、啟、婚書、上梁文。卷86-87,祝文、祭文。卷88-89,碑。卷90-94,墓表、墓志銘。卷95-98,行狀、事實,年譜,傳。卷99-100,公移。
《續集》5卷為書、問答。《別集》7卷為書、帖、詩、題跋、雜著、公移。
《晦庵集》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朱熹雖為宋代道學集大成者,但其學術“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對哲學、經學、史學,文學都有獨到的見解和高深的造詣。《晦庵集》反映了朱熹全面的學術思想。第一,記載了朱熹客觀唯心主義的宇宙觀。朱熹哲學思想體系中的基本范疇是 “理”或 “天理”。他認為 “理”是萬物生成的本源,而“氣”則是構成萬物的材料。在理與氣的關系上,他肯定理是第一性的,氣是第二性的。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又說: “有理而后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主。”但就具體事物來說,他認為“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理與氣是同時存在,密切而不可分的。第二,記載了朱熹客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要求人們 “去人欲,存天理”,完全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范。他說:“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嘗有不善。”他認為有人不能遵守乃是人性不同的緣故。從而他把人性分為天命之性(又稱為義理之性或道心)和氣質之性(又稱為人欲或人心)。天命之性,專指理言,理是純善的。氣質之性,則是理與氣雜,故有善有惡。“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欲之累”的,就是圣人; “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欲之所蔽”的,就是愚者和不肖之人。他把人欲看成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以天理來克制人欲,以道心來主宰人心。他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可以在他的“書” 上探明。第三,記載了朱熹不少詩作。如 《新竹》“春雷殷巖際,幽草齊發生。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生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表達了以竹自況,修身養性,脫俗清高的思想境界。如 《示四弟》“務學修身要及時,競辰須念隙駒馳。清宵曰日供游蕩,愁殺堂前老古錐。”警戒和勉勵四弟,珍惜寸陰,及時向學。如《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如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寫實抒情,意境深邃,膾炙人口,反映了朱熹的文學成就。第四,記載了朱熹大量的奏札和與人論學的“書”。表達了他的學術觀點和政治態度,如《答虞士朋太中》論《易》說: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者。一理之判、性生,一奇 一偶,而為一畫者二也。兩儀生四象者,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也。四象生八卦者,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三畫者八也。爻之所以有奇有偶,卦之所以三畫而成者,以此而已。是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圣人又已分明說破,亦不待更著言語,別主議論而后明也。此乃《易》學綱領,開卷第一義。”表達了對《易》的看法。如《跋李燾翁遺墨》“韓退之著書之言,抵排佛老,不遺余力。然讀其謝潮州表,答孟尚書及張藉侑奠之詞,則其所以處于禍福死生之際,有愧于異學之流者多矣,其不能有以深服其心也,宜哉!”表達了對韓愈的看法。第五,記載了不少墓志銘、行狀、祭文等。如 《國錄魏公(掞之)墓志銘》、《張浚行狀》、《祭劉貢父樞密文》,為研究墓主的生平事跡、政治觀點、學術思想提供豐富材料。第六,記載了銘、箴、贊等警戒之文。如 《四齋銘·志道》“曰趨而挹者,孰履而持; 曰饑而寒者,誰食而衣;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子不志于道,獨罔罔其何之?”如《據德》“語道術,則無往而不通:談性命,則疑獨而難窮。惟其原于外而薄于內,故天地以崇之。”第七,記載了朱熹的史學思想。朱熹把“理” 一元論從哲學領域引入史學領域,試圖建立一種“天理”與“史事”統一的史學體系。具體表現在《資治通鑒綱目》的編撰上。明正統,斥篡賊; 立綱常,扶名教; 除史弊,法 《春秋》。對史學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第八,記載了行移公文,可以使后人了解宋代公文程式,也有助于對宋代社會、政治、經濟、法律諸問題的研究。第九,記載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和成就。朱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講學授徒,著書立說。他每到一地,整頓縣學,州學,創辦武夷精舍,制訂學規,編撰教科書。建白鹿洞書院,訂《學規》使之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學規》也成為各書院的楷模,修岳麓書院,講學授徒,影響深遠。在《晦庵集》中,可以了解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點,教學方法,有批判地繼承這份遺產。
《晦庵集》為我們提供研究宋代理學、經濟、政治、文化、法律、文學以及朱熹的理學思想、政治觀點、文學成就的大量翔實材料,是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是很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 1. 《晦庵集》,《四庫全書》 本。
- 2.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上一篇:《晉書》的主要內容,《晉書》導讀
下一篇:《景岳全書》的主要內容,《景岳全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