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志繹》的主要內容,《廣志繹》導讀
《廣志繹》是一部以地理內容為主的筆記。明王士性撰。萬歷二十五年 (1597) 書成,清順治元年(1644)付梓,康熙十五年(1676)再刻,這兩個版本傳世極稀。嘉慶二十二年 (1817),臨海宋世犖編纂《臺州叢書》時,又據順治元年楊體元刊本重印,為《臺州叢書》本。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呂景琳的點校本,是當前最好的版本。
王士性(生卒不詳),字恒叔,號太和,又號元白道人。浙江臨海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歷任郎陵令、禮科給事中,后遷吏部給事中,又為河南都御史、四川參政,官至太仆少卿、鴻臚卿。他性喜游歷,足跡遍于五岳,到過峨眉、太白、點蒼、雞足諸山。又愛好詩文,邢子愿稱其 “賦如相如,文如班固,詩如甄城、平原、李白、王維”(《臺州府志》卷10王士性傳)。所著除 《廣志繹》外,有 《五岳游草》12卷,《廣游志》2卷。
本書雖入史料筆記之列,實為一部明代區域地理。原書6卷。卷1《方輿崖略》記述明代疆域、山川、賦稅、物產、關隘、風俗、九邊等內容,類似全國地理總論。卷2—5形同區域地理: 卷2 《兩都》記北京、南京;卷3《江北諸省》記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四省;卷4 《江南諸省》記浙江、江西、湖廣、廣東; 卷5《西南諸省》記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卷6 《四夷輯》已佚。今書實為5卷,約8萬字。本書不僅記載各地的山川名勝,關塞險要、物產風俗,而且對當時的漕運、賦役、農民起義,特別是西南少數民族的情況,都有記述。由于作者反對 “藉耳為口,假筆于書”,注重親身見聞、實地考察,因此所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本書問世后,頗受時人推崇。曹秋岳、沈大匡、沈次柔、顧炎武、項東井皆認為: “是書該而核,簡而暢,奇而有本,逸而不誣”(楊體元《刻〈廣志繹〉序》)。實為明代地理筆記中的佳作。
參考文獻
- 1. 王士性 《廣志繹》 中華書局1981年點校本。
- 2. 康熙 《臺州府志》卷10。
上一篇:《廣川畫跋》的主要內容,《廣川畫跋》導讀
下一篇:《廣百將傳》的主要內容,《廣百將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