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宋史》是記載宋朝興亡始末的一部重要史籍,包括北宋、南宋的全部歷史,全書共計496卷,其中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史書,此書為元朝官修三史之一,至正三年(1343)四月,與《遼史》、《金史》同時開修,五年十月修成,歷時兩年多。由中書右丞相脫脫任都總裁,后因罷相,改由阿魯圖繼任。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李好文、王沂、楊宗瑞7人任總裁,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彝等23人為史官。宋朝極重視史書的編修,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國史和日歷、實錄等史料。元軍攻占臨安府后,將大量的史籍文書運抵大都,這為《宋史》的編撰提供了極為豐富和便利的資料條件,因而此書收錄了許多獨有的珍貴資料。“志”中所記載的宋朝天文、律歷、地理、禮儀、選舉、職官、食貨、軍事、刑法等典章制度尤為詳盡,在二十四史中首屈一指。在“傳”中單列忠義、道學,也是此書所特有。“外國傳”中的夏國傳,也收錄了宋、夏關系的大量史料,成為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要資料依據。盡管《宋史》的編修有浩繁的史料,但由于成書倉促,史官又未進行認真的整理、修訂,對欠缺的史料也未進行必要收集、輯佚,所以此書修成后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全書體例失調,北宋詳而南宋略;錯誤、疏漏極多,紀、志、傳之間往往矛盾百出,相互抵牾;出于元朝的立場,刪減、隱諱或回避史實,等等。正因如此,后人對《宋史》又進行了大量補正,如趙翼的《廿二史札記》、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葉渭清的《元槧宋史校記》、張元濟的《宋史校勘記》等。由于《宋史》中輯錄的史料已大多失傳,所以它在史學史及宋史研究中仍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宋史》修成后,于至正六年,在杭州路刻版刊行,明朝又有成化本和南、北兩種監本,清朝有武英殿本和浙江書局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以至正、成化兩種版本為底本,影印成百衲本,同時作了一些校補、訂正。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史》標點校勘本,吸收了前人校訂的成果,是目前較好的一種版本,但其中也還有一些錯誤,使用時還應參照以前的版本。
上一篇:《孝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宋稗類鈔》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