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集》的主要內容,《范文正公集》導讀
《范文正公集》又名 《丹陽集》、《文正集》,是北宋范仲淹的詩文合集。據蘇軾在元祐四年(1089)為范集做的序中說,他在熙寧九年(1076)就見到了范仲淹的詩文遺稿,并 “見囑為序”。但過了13年,“乃克為之”,即到了1089年此書才最后成集。本書成書較早,宋、元、明各代都有刊本流行,且較少散佚。雖名稱不一,但內容大致相近,只是幾方面內容的文章或分或合,或時有增補輯佚。本書最早刊本是北京圖書館藏“古逸叢書三編”中的北宋刊《范文正公集》20卷。今通行的 《四部叢刊》本是據明翻元天歷本影印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2歲而孤,少有志操,感于身世(母改嫁朱氏,曾名朱說,中進士后方改名;又因善彈琴曲《履霜》,時人謂之“范履霜”),發憤苦學,冬日“以水沃面”,“晝夜不息”,“泣誦六經,長于 《易》”。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以天下為己任,“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均見 《宋史 ·范仲淹傳》)曾上宰相書萬言,主張 “斥游惰,去冗僭”。仁宗慶歷元年(1041),以龍圖閣直學士身分與韓琦經略陜西,采取“屯兵營田”,堅持久守的方針,在北宋積貧積弱的形勢下,成功地阻止了西夏的進攻,使邊民安于生業,為后人稱道。慶歷三年(1043),拜參知政事,上書 “十事”,主張明黜陟、抑僥幸、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主持以澄清吏治、富民強兵、厲行法治為中心的“慶歷新政”,因損害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對,“未果卒行”。于是請放外任,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都有善政(如治水患;為民請免賦稅等)。后死于青州,卒謚 “文正”。
本書之 《四部叢刊》本20卷,《別集》4卷,《政府奏議》2卷,《尺牘》3卷,《年譜》1卷,《言行拾遺事錄》4卷,《鄱陽遺事錄》1卷,《附錄》13種。按照詩、賦、議、論、贊、頌、序、記等體裁分類編排。前有蘇軾在元祐四年 (1089) 寫的序,后附有 “諸賢詩頌”以及富弼、歐陽修等人寫的祭文4篇。集中有詩賦268首; 雜文15卷,165篇。(集中未收詞,朱孝臧《彊村叢書》輯有 《范文正公詩余》1卷,詞6首。其中《憶王孫》1首唐圭璋考證系李重元詞,故范詞僅存5首)。
本書全面反映了范仲淹的思想及詩文成就。范仲淹的思想基本是儒家的,他主張文章“應于風化”,勸皇帝下詔 “敦諭詞臣,興復古道”。他稱贊尹洙 “力為古文”,但對楊億等人之為 “時文”也能寬忍。范仲淹的散文一般內容豐厚,如 《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 、《奏上時務疏》等,是所謂“皆有本之言”,“非虛飾詞藻者所能”,但同時也就較少文采。他的政論雜文趨向古文;章、表、啟、奏仍雜駢儷。其 《岳陽樓記》即為駢文名篇,遣詞精美,層次清晰;更因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高風亮節,為世傳誦。
范仲淹的詩也以闡明儒道為主,如《四民詩·士》、《閱古堂詩》、《伍相廟》、《鄱陽酬泉州曹使君見寄》等,特點是趨向散文化,愛講道理,而少詩味。其《江上漁者》、《赴桐廬郡淮上遇風》,表現民苦,為人稱道。其他一些詠物、寫景、懷人之作,恬淡自然,細致清秀,較為可讀,如《虎丘山》、《郡齋即事》、《野色》、《送鄞江竇尉》等。
其詞雖僅存5首,但各有風格。尤其是《漁家傲》1首,悲涼慷慨,渾厚凝重,寄意深沉,意境開闊,實開豪放詞之先河。他如《御街行》之纏綿悱惻;《剔銀燈》之平淡自然;《蘇幕遮》之抒情委婉,皆直書所見,直寫所感,均不失為佳作。
范仲淹詩詞文對后世均有一定影響,尤其《漁家傲》之于豪放詞,之于詞的意境、題材之開拓,功不可沒。而范仲淹人格之影響后世文人,尤為顯著。
關于范仲淹及其文集的研究,當時人即多所贊美,如歐陽修、蘇軾等。后人在其作品的刊印、增補、校訂等方面用功不少,其史學價值亦為后人所重。對范仲淹之文學成績,較少異議,只是目前尚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尚無今注今譯本,影響到研究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 1. 《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 本。
- 2.程應镠:《范仲淹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 3. 陳榮照: 《范仲淹研究》,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
- 4. 《宋史》卷314《范仲淹傳》。
上一篇:《綱鑒易知錄》的主要內容,《綱鑒易知錄》導讀
下一篇:《范村梅譜》的主要內容,《范村梅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