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翁卷·京口即事·頸聯——古寺與戍樓》鑒賞
夕陽波上寺,明月戍邊樓。
這里的波上寺,是指金山上的金山寺。在清末以前,金山位于長江靠近南岸的江流中。后來,由于江沙淤積,始與南岸相連,失去“江嶼”的地位。而詩人見到的金山,還是江流中的島嶼——金山。因此,建于其上的金山寺,也就像浮置碧波之上。在夕陽斜照之下的金山寺,閃閃發光,實在令人崇敬與喜悅。可是,江邊上的戍樓,沉浸在泛白的月光之中,發出清冷的寒光。這又使你不能不沉思與耽心。因為南宋是一個偏安江南一隅而版圖殘缺的王朝。面對此情此境,作為一個具有犀利目光和愛國懷抱的詩人,怎能不有社稷之思? 怎能不有家國之嘆呢?
在此補充說一說金山寺。該寺始建于東晉,原名澤心寺,自唐起始稱金山寺,宋、清又分別改稱為龍游寺與江天寺。寺宇樓臺,倚山而建,部分房舍已毀壞,建國后整修如故。主要建筑有:楞伽臺、觀音閣、慈壽塔和留云亭等。明、清之后,由于“金山寺法海與白娘子斗法”的《白蛇傳》傳奇廣為流布,此寺之名,早已家喻戶曉。
尾聯——聽漁笛,興萬愁
一曲漁家笛,生予無限愁。
江岸的“戍樓”的出現,勾起詩人心湖的漣漪,隨之而來的“漁家笛聲”在夜空震蕩,更使詩人難以平靜,興起萬千愁憂!
何以“一曲漁笛”,竟會引來“無限愁”呢?
我想,詩人在這里的匠心是:用一曲漁歌來引發千千萬萬人們的深思。這就是:
這“漁笛”,是從森森的“戍邊樓下”傳出的,它帶來了北岸和中原民眾的受苦遭難信息。
這“漁笛”,是在漂蕩的漁舟中揚起的,它藏有難以躲避的被襲擊的危險。
這“漁笛”,只要細細地品,就可獲知今夜漁笛與往昔漁笛有著巨大的不同,往昔高昂與歡快,今夜低沉與凄哀。
試想,這樣的一曲漁歌笛聲,蘊含著太多的內容與情味,怎不教詩人感慨萬千,愁緒綿綿!
* * * *
翁卷最擅記游詩(包括另類寫景詩的“寺觀詩”),也善于寫景小詩。它們中有的境細娟秀;有的尖新出奇;有的超脫凡近;也有的咫尺千里,境界闊大,而且韻味醇厚。這類詩在翁詩中所占比重不小,也最令讀者喜愛。
現在選讀的這篇“即事詩”,也具有翁詩的一般特色。全詩不用比興,不事雕飾,純用平實語言,白描手法,但屬對工穩,音韻鏗鏘,寫得景中有史,筆下含情,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當年京口這個重要江城的景色和氣象,使詩篇既有現實內容,又有耐人尋味的歷史感。詩人善于寄慨于平實詩語,寓情于深遠詩境,使人從中看到了:那江城巍巍,江水悠悠,江風烈烈,江山飄搖,世事蒼茫和國運維艱的景象與情志。
上一篇:《清代詩歌·顧炎武》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趙師秀·薛氏瓜廬·頸聯—四境幽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