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英國W·C·丹皮爾著。本書的副標題為“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本書初版于1929年,到1958年已經印行21版。作者多次修訂,1949年第4次修訂本是最后的版本。1946年,商務印書館曾據該書第1版出過中譯本,書名為《科學與科學思想史》。1975年商務印書館重新修訂出版,后編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全書分上、下冊,除緒論、起源,凡12章,共46萬字。
本書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工具的發明,一直寫到本世紀40年代有關科學技術、科學發現、哲學、科學哲學、宗教等人類整體文明的歷史沿革和相互聯系。所以說,本書不是一部單純的科學(自然科學)史,而是一部涉及到人類在歷史的進程中各領域輝煌的每一頁。作者認為“科學可以說是關于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可以說是對于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的理論研究”。在本書起源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原始人類的發明和巫術、宗教的起源,認為對于宗教、巫術和占星術應與科學的起源一并加以研究。第1章至第4章,闡述了古代世界的科學到牛頓時代的進程,指出在希臘時期,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在中世記兩者又和神學合為一體。文藝復興以后,采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自然哲學始建立在牛頓動力學的基礎上。作者評介了這其間的著名人物。第5章至第8章作者介紹了18世紀科學成就和19世紀物理學、生理學及哲學思想。作者認為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忽視了牛頓的明智的謹慎精神,把牛頓的科學變成了機械論的哲學。另一條逃避機械論道路的哲學家,卻溯源于柏拉圖的哲學,即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19世紀最有名的發現是道爾頓的原子說,焦耳的能量守恒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說等。本書后幾章,論述了20世紀科學的新發現及其意義,如物理學上的粒子說、波動力學,這時期科學與哲學重新攜起手來,一種新的實在論應運而生,并拋棄舊哲學的全部體系。本書洋洋壯觀,敘述有條有理,史論并重,對讀者了解人類閃光的歷程頗有教益。本書資料豐富,詳略得當,書中提到的人物有千余位。
上一篇:《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稽古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