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際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本際經(jīng)》導(dǎo)讀
《本際經(jīng)》全稱《太玄真一本際妙經(jīng)》,道書中引用多簡稱。是隋唐道教的重要著作。托元始天尊等所說。據(jù)唐釋玄嶷《甄正論》卷下說:“至于《本際》五卷,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道士李仲卿續(xù)成十卷。”本書有唐初敦煌寫本,文末紀(jì)其年者凡三見,一為則天證圣元年(695),一為中宗景龍二年(708),一為玄宗開元二年(714)。景龍二年寫本為卷三《圣行品》的義疏。《正統(tǒng)道藏》收有本書的第2卷《付囑品》。
劉進喜、李仲卿,生卒年并不詳,隋及唐初年道士。劉進喜好《老子》學(xué),曾在長安(今西安)講《老子》,并著有《老子通諸論》。二人皆好與沙門論爭,劉著《顯正論》,李著《十異九速論》,詆斥佛教。
該書的存佚情況如下。卷1《護國品》,以敦煌P2467《諸經(jīng)要略妙義》所摘錄的部分合P3371、P3790所存,略可獲完帙。卷2《付囑品》,敦煌經(jīng)P2393及《正統(tǒng)道藏》所收錄皆完帙,P3027有卷2義疏殘文。卷3《圣行品》,敦煌經(jīng)P2795為完帙,P2361殘本卷義疏。卷4《道性品》,以敦煌經(jīng)P2463合P2806亦可獲完帙。卷5《證實品》,敦煌經(jīng)P2366合P2438為完帙。卷6,敦煌經(jīng)P3310存31行,P2231殘56行,P2860殘166行。卷7《譬喻品》,敦煌經(jīng)DX110A、S6145、S5740皆有殘文,以P2437得文最多,凡247行。卷8《最勝品》,敦煌經(jīng)P3674殘112行,DX294殘24行至卷末。卷9,敦煌經(jīng)P3280殘271行至卷末 。卷10《太上道本通微妙經(jīng)》,敦煌經(jīng)DX750殘15行,S2999殘265行至卷末,P2465題為《太上本際道本通微妙經(jīng)第十》。另外,敦煌經(jīng)P2467《諸經(jīng)要略妙義》摘錄有本書卷1—6,卷8、卷9的部分章節(jié)。
《本際經(jīng)》主要講述道教雙遣、兩不執(zhí)的“重玄”學(xué)說。它吸收佛教中觀學(xué)派的一些思想方法,力圖重建道教義理。著重講述了以下幾個問題或觀點。1、雙遣有無。認(rèn)為有無二見起于眾生識見的顛倒。眾生偏執(zhí)有無,所以自是而非他,以有為煉形與無為養(yǎng)虛相抵觸,因為兩種見解相對立,偏執(zhí)一方便成滯病。2、道性問題。稱言道本無性,即所謂真實空,如說:“言道性者,即真實空。”(卷4)真實空是雙遣有無二見之后 ,在更高層次上實與空的統(tǒng)一,所以說偏執(zhí)于有或無,都不能得道。3、解決道本無性觀點與返樸歸真說的矛盾。返樸歸真即返本,是道教吸收道家學(xué)說所提出的修養(yǎng)境界。返本與道本無性的觀點有矛盾,道本無性意即道非因非果,非實非空等等,道無自性,所以修道者無本可返。為解決這個矛盾,該書稱返樸歸真為“返于無本”。認(rèn)為只由于眾生偏執(zhí),圣人乃“因緣方便”,實際上返樸歸真也是“假施設(shè)”。同樣的道理,所謂得道也“實無所得”,只不過“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卷1)。如果能解悟終極超脫的宗教智慧,則一切施設(shè)皆忘。4、闡述“兼忘重玄之道”。說凡夫“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修空,除其有滯。有滯雖凈,猶滯于空”,所以進而要空有兼忘。遣空有二見還屬對治,空有二見是病,遣之是藥,有藥表明“心未能凈”,所以要重玄,重玄即遣除用藥之意,也就是“遣一切相”(卷8)。5、論天尊道身、本身、生身等義。如說“道身不生滅,任理自玄通”,“本身為物始,生炁布三才”,“生身托父母,寄慧示同凡”等等,意圖將重玄的義理與眾生修行統(tǒng)一起來,將哲學(xué)思想與宗教創(chuàng)世說統(tǒng)一起來,并以之解決道與眾生關(guān)系等問題。
《本際經(jīng)》涉及到的道教義理問題較多,唐初成玄英、李榮等道士以“重玄之道”注釋《老子》、《莊子》,所要解決的問題大都可見于《本際經(jīng)》,二人的重玄學(xué)說也與《本際經(jīng)》一脈相承,李榮在與僧人論爭中還曾立“本際義”。又如武周時道士王玄覽著《玄珠錄》,其中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道與眾生的關(guān)系問題。另外唐初高道如潘師正、孟安排等也多稱引《本際經(jīng)》的觀點。
上一篇:《本草綱目拾遺》的主要內(nèi)容,《本草綱目拾遺》導(dǎo)讀
下一篇:《杜工部集》的主要內(nèi)容,《杜工部集》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