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義海纂微》的主要內容,《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導讀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是 《莊子》的集注本。褚伯秀編纂。《南華真經》即 《莊子》,唐玄宗開元年間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稱《南華真經》。此書初刊于南宋末,有咸淳元年 (1265) 劉震孫、本心翁、湯漢3人序各1篇。收于 《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道藏舉要》第2類。
褚伯秀(生卒年未詳),南宋末習道于武林(今浙江杭州市西靈隱山),師事西蜀道士范元應。元初尚在世。本書為其經意之作。
該書凡106卷,是解注 《莊子》的巨著。書中收錄郭象、呂惠卿、林獨疑、陳詳道、陳景元、王雱、劉概、吳儔、趙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元應13家之說。除郭象外,余皆兩宋人。書中斷以編纂者己意處,則標曰 “褚氏管見云”。另外,書中多引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但由于本書以義理為主,不重于音訓,故陸說不在13家之列。又,書中亦引唐道士成玄英 《莊子》疏、文如海 《莊子正義》、張潛夫 《補注》中文句,但由于是從陳景元注本中轉引出的,故亦不列入13家。13家中范元應未曾作注,但以范為褚伯秀之師,故述引其常日講論。
該書用分段解注方式,本文以下,列13家之說。對原文義旨較為明白易懂的,則不加集注,而由編纂者略作提攝,敘明該段落大旨。如 《逍遙游》 中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至“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一段,無集注,而有編纂者按語說: “此段起喻,以衍上文,……經文大意明白,不復集解。”
對原書中比較集中或比較復雜的問題,則舉列諸家解注,并通過比較分析,得出編纂者自己的見解,如對 《齊物論》中 “大塊噫氣”一語,分析說: “考 ‘大塊’ 之義,郭氏謂 ‘無物’,成法師云 ‘造物’ 是也,亦 ‘自然’ 之稱,又云 ‘天也’。按本經 ‘大塊載我以形’,《列子》云: ‘地積塊耳’。釋之以 ‘地’ 義,或近之。詳此所謂 ‘大塊’,似指天地之間。”編纂者己見,大率如此將義理分析與考論相結合。
在 《莊子》書每篇之末,又附以 “統論”,綜括全篇思想、闡述編纂者觀點。如 《逍遙游》統論說: “循至理者,以道通乎萬事;全正性者,與物同乎一天。理性得而不逍遙者,未之有也。夫赤子之心,本無知識,識隨形長。物接乎前,得失存懷,冰炭交作,舍彼役此,無休歇期。儻非燭理洞明,道義戰勝,雖居至貴至富,亦有所不免焉。故學道之要,先須求圣賢樂處,切身體空,方為得力。……堯讓許由章所以證成前義,啟廉遜之風,警有后人,絕券外之慕,裨益治道為多。及肩吾聞言于接輿,發揮神人之秘,以喻身中至靈,務操存養以致之,初不在乎遠求也。……”。
該書在道教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初道士成玄英疏解《莊子》之后,道士聞發 《莊子》之學,以此書最為杰出。書中又保存了宋以前解注 《莊子》的重要資料,《四庫提要》說: “蓋宋以前解 《莊子》者,梗概略具于是。其間如吳儔、趙以夫、王旦諸家,今皆罕見,實賴是書以傳。則伯秀編纂之力,亦不可沒矣。”
上一篇:《千頃堂書目》的主要內容,《千頃堂書目》導讀
下一篇:《南史》的主要內容,《南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