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字義》的主要內容,《北溪字義》導讀
《北溪字義》是疏釋和闡述程朱理學思想的重要著作。原名 《字義詳講》,又稱 《四書字義》或 《四書性理字義》,是陳淳晚年講學、由他的學生王雋筆錄整理成書。
《北溪字義》在宋代有兩種刻本,一是永嘉趙崇端、溫陵諸葛鈺刻本; 一是清漳本,刻于淳祐間,即九華葉信原本。今不得見。明代兩種刻本,均出于林同之手。清代以康熙三十四年(1695)桐川施元勛刻本較詳。其后,顧仲、戴嘉禧、顧秀虎在施刻基礎上,又據朱彝尊所藏抄本增訂詳校,并據 《性理大全》增入 《補遺》1卷。以后所出,如光緒津河廣仁堂本、《北溪全集本》等都以顧刻本為依據。1983年中華書局熊國禎、高流水同志點校出版,除 《北溪字義》原文外,附 《補遺》 1卷、陳淳嚴陵講義、似道之辨、似學之辨三篇,《宋史·陳淳傳》及各刻本序言十篇,收錄較為完備。此外,本書亦輯入陳淳之子陳榘所編集的《北溪大全集》中
陳淳(1159-1223)字安卿,宋漳州龍溪(今福建龍海)人,學者稱之為北溪先生。少習舉子業。后讀朱熹、呂祖謙撰 《近思錄》,認為這是 “圣賢傳心明道之要法,學者造道成器之大端。”遂棄舉子業而追求理學。陳淳曾兩度從學于朱熹,與黃榦齊名。光宗紹熙元年(1190),朱熹出守漳州,陳淳抱“十年愿見而不可得之誠”求見,接受朱熹教導,“凡閱義理,必窮其原”。朱熹稱其善問,贊揚說:“南來,吾道喜得陳淳。”寧宗慶元五年(1199),陳淳再謁朱熹于考亭,陳述為學的心得。當時朱熹已臥病在床,對他說: “如公所學,已見本原,所缺者,下學之功爾。”次年正月,陳淳告歸,不久,朱熹病逝。他追思師訓,為學益力,無書不讀,無物不格,日積月累,義理貫通。寧宗嘉定九年(1216),待試中都,明年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任而卒,年六十五。
《北溪字義》2卷。上卷為: 命、性、心、情、才、志、意、仁義禮智信、忠信、忠恕、一貫、誠、敬、恭敬14門。下卷為: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庸、禮樂、經權、義利、鬼神(魂魄附)、佛老12門。共26門,理學的各種命題大都涉及到了。
《北溪字義》 的主要內容,是闡述朱熹 《四書集注》的理學思想,它從《四書》中選取若干與理學思想體系關系密切的重要范疇,如性、命、誠、敬、道、理、中庸等詳論原委,旁引曲證,一一加以疏說論述。“薈萃周、程、張子之緒言成語,而折衷于所聞之師說,與夫章句、集注之精意。”如他認為“太極即天理,‘仁’是天理的全體。”“惟此心純,是天理之公。”“大抵中和之中,是專主未發而言。”他的寫作體例很有些像詞典,可以當理學詞典加以使用。由于他“決擇精確,貫串浹洽”,當時人對此書評價很高,廣為刊刻,流傳甚廣,不失為 一部探討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理學思想的可供參考的入門書,對理解朱熹的《四書集注》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 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中華書局,1983。
上一篇:《北山酒經》的主要內容,《北山酒經》導讀
下一篇:《博物志》的主要內容,《博物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