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字類編》的主要內容,《駢字類編》導讀
《駢字類編》是一部供查找典故和辭藻麗句用的大型專門性類書。清人張廷玉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奉圣祖玄燁之命編纂,雍正四年(1726)書成,首尾共8年。“駢字”是指兩字相連的詞語,也包括聯綿字。如“天地”、“天然”、“猶豫”等。《駢字類編》即專收二字合成的詞語,進行分類編排。書成之后,雍正六年(1728)內府即刻印出版此書,前有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御制序,略述編纂之經過。此書最通用的本子是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1984年中國書店又據此本影印。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研齋,清安徽桐城人,康熙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雍正時設軍機處,規則均出其手。乾隆時深得信任,加太保。前后居官50余年。《明史》即在他任總裁時告成。有《傳經堂集》。
該書共240卷,分屬13門,其中“人事門”為補遺。計卷1-卷21:天地門;卷22-卷35:時令門;卷36-卷56:山水門;卷57-卷65:居處門;卷66-卷77:珍寶門;卷78-卷112:數目門;卷113-卷133:方隅門;卷134-卷147:采色門;卷148-卷175:器物門;卷176—卷203:草木門;卷204—卷217:鳥獸門;卷218—卷224:蟲魚門;卷225—卷240:人事門。全書收錄標首字1604個,分屬于這13個門類之中。如“天地門”標首字共58個。有天、日、月、星、風、云、雨、露、雷、電、霜、雪、虹、霓、煙、霞、霧、霄、地、土、郊、野、原、隰、皋、壟、坰、垠、壤、壇、徑、隧、隍、圻、窟、穴、坻、塹、坑、塘、堰、坳、堤、陂、崖、岸、田、場、圃、町、畬、泥、沙、塵、灰、埃、火。每一字即為一個小類。在這小類中,由首字構成兩字相聯的復詞若干條,均屬于這一門類之中,如“天”字小類下,分別排列駢字:“天地”、“天日”、“天月”、“天風”、“天云”、“天雨”、“天淵”、“天潢”、“天河”、“天府”等1000多條(卷1至卷5)。每一詞條之下,以經史子集為次序,羅列有關這一詞條的資料 。所引資料,一律注明書名、篇名或詩文題目。引文皆用小字雙行注出。
如卷20“天地門”20 沙。
沙蒙 元稹《春六十韻詩》:華山青黛撲,渭水碧
~~。
沙同 梁元帝《討侯景檄》:~~赤岸,水若絳河。
沙移 《養痾漫筆》。見“沙淺”下。
這里所引的詩文,都有題目;“沙移”的引文見“沙淺”條中,即不再列,以免重復。
《駢字類編》與圣祖敕編的另一部書——《佩文韻府》為姊妹篇,其編纂目的皆為供文人查找詞藻之用。性質雖同,編排卻各異:
1.《佩文韻府》按詞尾元韻排列,而《駢字類編》則按詞語首字元韻排列。如“風”字,《佩文韻府》收“山風、好風、余風、國風”等詞,《駢字類編》則收“風詩、風書、風經、風賦”等詞。兩者正好互相補充。
2 .《佩文韻府》收詞,有雙音和多音詞,并對單字進行訓詁;但《駢字類編》只收雙音詞,即“駢字”,并不對單字進行解釋。
3.《佩文韻府》按韻分部,而《駢字類編》每一個字頭下的詞,則采用按性質歸類的方式,可以說是一部關于駢字的分類詞典。如“山峰”、“山巒”、“山嶺”、“山岫”、“山巖”、“山島”等屬于山形的,即排在一起,隸屬于“山水門”。這樣,使用《駢字類編》,不僅可以按類查字,而且可在字頭下按類找詞了。
4. 《駢字類編》輯錄材料,也以經史子集為次,其羅列和《佩文韻府》相同,但并無“對語”、“摘句”條目,并且其引書注篇名,引詩文注題目,遇有一題而數首者,則注明其為第幾首,便于檢對原文。
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稱《佩文韻府》與《駢字類編》可以“互為經緯,相輔而行”。
《駢字類編》只收單字1604個,字頭太少,分類范圍太狹,以致許多詞目無類可歸,不能錄入,因而給內容造成很大的局限;詞目歸類,亦有許多錯誤之處,一些詞只注意詞頭與類目的聯系,而忽視了整個詞目的含義。如“夜郎”、“銅仁”都是地名,但不分在“天地門”,前者分在“時令門”,后者分在“珍寶門”,此大謬矣,因為“夜郎”與時令、“銅仁”與珍寶均無意義上的“關聯”。
但此書“纂集群言,廣稽博采”(《駢字類編》序),其所輯錄和考證的書達1萬多卷,輯錄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如掌故、軼聞、典章制度、訓詁名物、人名、地名以及詩文詞藻,無所不包,內容相當廣泛。并且其“所引以經、史、子、集為次,與《佩文韻府》同,而引書必著其篇名,引詩文必著其原題,或一題而數首者,必著其為第幾首,體例更為精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前列單字,后附與詞頭相同的詞語的辦法,無疑為近代的辭書如《辭源》、《辭海》等開創了先例;其書中的書證,為《辭源》、《辭海》所采錄者,更是多不勝舉。其所征引的古籍,有的現已難見,有的與今本不同。凡是從其他詞書中找不到的詞語典故,都可以試查這部書。
1987年,北京大學圖書館何冠義等將《駢字類編》全部10萬余條子目打散編成《駢字類編類引》,1988年12月由中國書店出版。
上一篇:《駢體文鈔》的主要內容,《駢體文鈔》導讀
下一篇:《鳴鳳記》的主要內容,《鳴鳳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