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體文鈔》的主要內容,《駢體文鈔》導讀
《駢體文鈔》是 一部駢體文總集。清代李兆洛編選。有道光元年(1821)合河康紹鏞原刻本、合肥徐氏重刻本、成都存古書局本等。通行本有《四部備要》本和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均附譚獻(1832—1901) 評語。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一作紳琦),晚號養 一老人,江蘇陽湖 (今常州市) 人。嘉慶10年(1805)進士,由庶吉士改官安徽鳳臺縣知縣。卸任后,主講江陰暨陽書院達20年。李兆洛是嘉慶、道光間的著名學者,又是陽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博學多識,尤精地理,著有《養一齋文集》20卷、《養一齋詩集》4卷、《鳳臺縣志》12卷、《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21卷等。《駢體文鈔》從他成進士后開始編選,完成于嘉慶25年 (1820),次年付刻。
《駢體文鈔》 31卷,總共選錄秦至隋的774篇文章。全書分為3編,上編18卷,分銘刻、頌、雜頌、箴、謚誄哀策、詔書、策命、告祭、教令、策對、奏事、駁議、勸進、賀慶、薦達、陳謝、檄移、彈劾等18類,共309篇,“皆廟堂之制,奏進之篇”; 中編8卷,分書、論、序、雜頌贊箴銘、碑記、墓碑、志狀、誄祭等8類,共219篇,屬于“指事述意之作”;下編5卷,分設辭、七、連珠、箋牘、雜文5類,共246篇,“多緣情托興之作”。
李兆洛編《駢體文鈔》時,桐城派古文正風靡一時,“盛推歸 (有光) 方 (苞),崇散行而薄駢偶”(包世臣《李鳳臺傳》); 另一方面,以阮元為代表的儀征派,也正在提倡駢體文與桐城派相對抗。李兆洛則提倡駢散合 一,他認為古人作文,本來不分駢散,“自秦迄隋,其體遞嬗,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儷。”(《駢體文鈔序》) 他編選《駢體文鈔》,既是對桐城派表示不滿,也是對阮元的說法提出糾正。但他主要還是針對古文派的,他說:“洛之意,頗不滿于今之古文家,但言宗唐宋而不敢言宗兩漢”,“竊以為人欲宗兩漢,非自駢體入不可。”(《答莊卿珊書》)
《駢體文鈔》所選的文章數量較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因此被認為是歷來最好的駢文選本。李兆洛還在一些篇目之前寫了評語,或說明某一類文體的來源,或指出某篇文章的妙處等,雖然很簡短,卻頗精到。但《駢體文鈔》也有缺點,一是漏收了一些好文章,如裴頠的《崇有論》、范縝的《神滅論》等未予選錄;二是所收文章不注明出處;三是混淆了駢文和散文的區別,把一些不屬于駢文的文章如《報任安書》、《過秦論》、《出師表》等也收進來了,與書名發生了矛盾,這一點當初就有人向李兆洛提出過異議,可是他不肯接受。
上一篇:《駱賓王文集》的主要內容,《駱賓王文集》導讀
下一篇:《駢字類編》的主要內容,《駢字類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