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星
【出典】 《左傳·昭公十年》:“居其維首,而有妖星焉,告邑姜也。……戊子,逢公以登,星斯于是乎出。”晉·杜預注:“妖星在婺女,齊得歲,故知禍歸邑姜。”又,“逢公將死,妖星出婺女,時非歲星所在,故齊自當禍,而以戊子日卒。”《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襖星,不出三年,其下有軍,及失地,若國君喪。”《晉書》卷十二《天文志中》:“妖星,一曰彗星,所謂掃星。……見則兵起,大水。”“二曰孛星,彗之屬也。……內不有大亂,則外有大兵,天下合謀,暗蔽不明,有所傷害。”“三曰天棓,一名覺星。……或出東北方西方,主奮爭。”“四曰天槍,其出不過三月,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
【釋義】 古代稱彗星為妖星(或襖星),認為它是人間災禍的預兆,特別是戰亂的預兆。詩文中用為典實。
【例句】 ①宸極妖星動,園陵殺氣平。(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2406)這里以妖星喻指安慶緒,謂叛軍騷擾陵園。②仙仗離丹極,妖星照玉除。(杜甫《收京三首》其—2409)這里以妖星喻指安祿山,謂叛軍攻占皇宮。③反氣凌行在,妖星下直廬。(杜甫《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2515)這里以妖星喻指安祿山,謂長安失陷,叛軍入宮。④看尋狡兔翻三窟,見射妖星落九天。(鮑溶《蔡平喜遇河陽馬判官寬話別》5507)這里以“妖星”比喻擁兵割據的藩鎮。詩謂割據蔡州的吳元濟被擒。⑤妖星還有角,數尺鐵重磨。(賈島《逢舊識》6652)這里以妖星為喻,謂仍有戰亂存在。⑥鼙鼓裂二景,妖星動中國。(曹鄴《秦后作》6876)這里以“妖星”暗示戰亂的災難。
上一篇:天驕
下一篇:子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