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考異》的主要內容,《廿二史考異》導讀
《廿二史考異》是一部史學評論的著作。清錢大昕撰。約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錢氏將多年考史所得,整理編纂,歷15年之久,方成是書。嘉慶元年(1796),此書刊刻問世,稱潛研堂本。光緒年間,有長沙龍氏刻本和廣州書局刻本。1958年,商務印書館重新出版此書,增加了新式標點,為現今的通行本。
錢大昕 (1728—1804),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士,晚稱潛研老人。清江蘇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縣) 人。史學家,著名學者。錢氏于乾隆 十九年(1754)中進士后,入選翰林院為庶吉士,后歷詹事府少詹事、廣東學政等職。曾奉旨參與《熱河志》、《續文獻通考》、《續通志》和 《 一統志》等書的修撰。乾隆四十年(1775),丁憂歸里,遂不復出,先后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講學著述不輟。錢大昕學問淵博,兼通眾藝,尤精史學,考證詳盡,為乾嘉史學的重要代表。一生著作宏富,除《廿二史考異》外,尚有《十駕齋養新錄》、《潛研堂文集》、《元史氏族表》、《元史藝文志》、《三史拾遺》、《諸史拾遺》、《唐學士年表》、《五代學士年表》、《宋學士年表》 等行世。
《廿二史考異》100卷。全書所考上起 《史記》,下迄 《元史》,包括歷代紀傳體史書二十 二種(即從 二十四史中除去 《舊五代史》 和《明史》),其中以考 《唐書》、《宋史》、《元史》最為詳盡。錢氏在書中對各史所考條目。仍按該史原各組成部分的先后次序依次編排。如對《史記》的考訂,即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順序編排條目。
清代通考歷代正史的三大名著為錢大昕的 《廿二史考異》、王鳴盛的 《十七史商榷》和趙翼的 《廿二史札記》。盡管三書形式相類,內容卻各有側重?!敦ザ房籍悺纷钤斢谖淖中??、名物訓詁和典制考釋,尤其對年代、官制、地理沿革以及遼金國語、蒙古世系等方面的考訂,極為精審。錢大昕的學問淵博,阮元曾說過:“國初以來,諸儒或言道德,或言經術,或言史學,或言天學,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韻,或言金石詩文,專精者固多,兼擅者尚少。惟嘉定錢辛楣先生,能兼其成?!?見《十駕齋養新錄序》)錢氏廣泛運用自己在經學、小學、天文、輿地、金石、版本等各門學科中的厚實基礎,旁征博采,反復考訂,往往使千百年來史籍中未正之訛誤,得以正。如他為了訂正《宋史》,就前后引用了60余種書籍來和《宋史》對勘,考證極為精密。又如他從范曄避其家諱以及其他附帶原因,考出《后漢書·郭太傳》中有70余字實為章懷太子注引謝承《后漢書》的文字,令人信服。由于錢氏在考據時,不遺余力地訪求善本,不涉虛誕,解釋名物,糾正謬誤,故其所考校,實事求是,使人讀后渙然冰釋。更值得一提的是錢大昕考訂宋、遼、金、元四史, 用功均深,而治元史是其專門,他通蒙古文,又補撰了《元史藝文志》和《元史氏族表》,充分運用自己在這方面的優勢,故在本書中有關 《元史》 部分的考訂,令人嘆為觀止。
《廿 二史考異》中還有 一類專題研究的條目。錢大昕于此集中了相當多的資料,通過綜合研究,專門評述了某一問題。如在《漢書侯國考》中,考出了漢代侯國的大小、秩無尊卑、封邑所在以及始封者姓名等等;在《裴松之三國志注所引書》中,提到裴氏注《 三國志》引書“凡百四十余種,其與史家無涉者不在數內”; 在《補修唐書史臣表》、《宋奉使諸臣年表》等條目中,都已不是簡單的文字校注和章句闡發,完全屬于一種綜合研究,涉及了歷史文化,如脫離《廿二史考異》,亦可獨立成文。
除了考異辨誤,糾謬注釋,《廿二史考異》還體現了錢大昕的史學思想。當時社會上的第一等學問是經學,史學是次要學問,“陋史而榮經”。他卻激烈地批評“經正而史雜”的輕視史學的說法,提出“經與史豈有二學哉”,(見 《廿二史札記序》)將史學與經學列于同等地位,實際上也就提高了史學的地位,在撰寫《廿二史考異》的實踐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治學重點是史學,其他各種專門知識都是用來為治史服務的。在使經學的考據發展到史學的考據,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錢大昕的寫作態度極其嚴謹踏實。一部《廿 二史考異》,傾注了他幾十年乃至畢生的精力。在年輕時,他就沉溺于史著的研討之中,“雖寒暑疾疢,未嘗少輟,偶有所得,寫于別紙”,經年累月,歲有增益,卷帙滋多。從他著手整理編纂,到《廿二史考異》成書,就已花去了十五年時間。這種幾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治學態度以及考史方法,都值得后人借鑒。
由于所處的時代以及階級局限性,在 《廿二史考異》中,作者對農民起義是反對的,為清廷服務的態度也是明確的,更沒有明末清初史學家的那種民族意識。盡管我們可以不去苛求作者,但是,作為以考史為主的著作,在涉及史事評述、史學體例和編纂方法的探討方面,《廿二史考異》卻失于簡略。錢大昕甚至認為學問之道,求于虛不如求于實,“議論褒貶皆虛文耳”,這一看法影響了他對史論類著作的評價,也給《廿二史考異》帶來了不無遺憾的秕瑕。
上一篇:《廉吏傳》的主要內容,《廉吏傳》導讀
下一篇:《錄鬼簿(附續篇)》的主要內容,《錄鬼簿(附續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