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朱皠,字素臣,號笙庵。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戲曲家。有傳奇19種,現存9種,以《十五貫》最為著名。劇本塑造了執法不阿又善于調查研究的清官況鐘的形象。歷史上實有況鐘其人,《明史》有傳,說他“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剛正廉潔,孜孜愛民”?!稕r太守集》云:“(公)折獄明斷,民有奇冤無不昭雪。有熊友蘭、友惠兄弟冤獄,公為雪之,闔郡有包龍圖之頌,為作傳奇,以演其事”。明《醒世恒言》有《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兩熊冤獄是否由十五貫錢引起,史籍失載,或可存疑,但朱皠利用歷史上真實人物的事跡,在明傳奇的基礎上加以改編,來塑造新的文學形象,卻是可以肯定的。劇本寫況鐘在雙熊銜鼠入夢示冤的啟發下平反熊友蘭與蘇戌娟、熊友惠與侯元姑兩樁冤案的經過,故又名《雙熊夢》?!肚?偰刻嵋吩u其“情節甚緊湊,唱演最動人”。但劇本的成功之處不在于情節的巧合,而在于塑造了3個不同的封建官吏形象:除況鐘外,還有因循守舊的周忱(史有其人,《明史》上說他善理財,為政簡易愛民,與劇中不同)和主觀臆測的過于執。周過二官雖不是贓吏,卻是冤獄的制造者和維護者,有著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把由陳靜執筆改編的《十五貫》搬上舞臺,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時有“人人爭道《十五貫》”之譽。
《十五貫》有《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本(影印舊鈔本)、許飲流蓮勺廬鈔本等。解放后,路工、傅惜華編輯之《十五貫戲曲資料匯編》中有《十五貫》校點;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張燕瑾、彌松頤《十五貫校注》。
上一篇:《剪燈新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印加的傳說與禮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