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儒家重要典籍之一。本只稱為《詩》,因被儒家奉為經典,故稱為《詩經》。相傳為孔子所刪定。共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為民間樂歌,大部分為里巷歌謠之作,按地區劃分為《周南》、《召南》二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十三國風,共160首。《雅》為貴族宴會樂歌和批評朝政的歌謠,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首。《頌》為朝堂祭祀或舉行其它重大典禮時的樂章舞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共40首。《詩經》所收作品,上起周初,下至春秋中葉。所涉及的地區,包括今陜西、甘肅、山東、山西、河南數省。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詩學和西周、春秋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詩經》中有很多作品,特別是反映愛情主題的作品,如《周南·關睢》、《鄭風·出其東門》、《周南·漢廣》、《鄭風·狡童》、《鄘風·柏舟》、《唐風·綢繆》、《衛風·氓》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其中的許多詩句,如“竊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其東門,有女如云”,“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詩經》藝術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形式。按照南宋朱熹的解釋,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如《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即用碩鼠比喻不勞而獲的統治者。《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前一句即為起興,作用在于渲染環境氣氛和詩人心境,與后一句所述沒有直接的關系。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為《詩經》的“六義”,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有巨大影響,《詩經》被公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的源頭。《詩經》中還包含有許多具有現實主義傾向和批評時政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碩鼠》、《魏風·伐檀》、《豳風·七月》等。《詩經》中保存的大量的有關農業生產、物產、物候、名物的記載,則是研究西周、春秋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如竺可楨關于古代氣候的研究,何炳棣關于黃土與中國農業起源的研究等,都大量引證了《詩經》中的材料。《詩經》原來還包括樂曲,有些兼有舞蹈,后只有詩詞流傳。漢代傳習《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齊魯韓三家為今文《詩》。立為博士,魏晉以后逐漸荒廢,散失。《毛詩》為古文《詩》,盛行于東漢以后,流傳至今。《詩經》的注本主要有東漢鄭玄注《毛詩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以及南宋朱熹《詩集傳》、清陳奐《毛詩傳疏》、馬端辰《毛詩傳箋通釋》等。《詩經》在秦孝公時首次遭禁,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頒布禁書令,《詩經》也在其內,被焚禁。
上一篇:《詞話叢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詩集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