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府輿圖》的主要內容,《內府輿圖》導讀
《內府輿圖》又稱《清乾隆內府輿圖》或《乾隆十三排圖》,它和《皇輿全圖》一樣,都是在清初大規模實地測繪的基礎上繪制的全國地圖。它在《皇輿全圖》的基礎上,利用新測的新疆、西藏地區的資料,吸收了《西域圖志》的成果,由法國教士蔣友仁(M.BENOIST,1715—1774)編繪而成。它是我國實測地圖最終完成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最完整的一部實測地圖集。
康熙年間完成的《皇輿全圖》,雖然是我國第一部實測全國分省地圖集,在我國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由于尚缺少新疆哈密以西地區的實測資料,西藏的資料也得之于喇嘛所采訪,因而嚴格地說還不能算是真正完整的全國實測地圖集。乾隆即位后,文武并用,勵精圖治,努力維護邊疆安全和國家統一。乾隆十九年(1754)曉諭軍機大臣,擬乘準部內亂,發兵進擊。大學士傅恒表示贊成。次年清軍分兩路由烏里雅蘇臺及巴里坤進軍北疆,攻克伊犁。于是派左都御史何國宗、素諳測量,同五官正明安圖、副都統富德,帶西人二名 (其一為蔣友仁),前往各處,測其北極高度,東西偏度,及一切形勝,悉心考訂,繪圖呈覽。這次新疆的測繪工作,從巴里坤分南北兩路,北路由努克三領隊,沿天山北路測至伊犁;南路由何國宗、哈清阿率隊,進入吐魯番盆地。兩路地圖合繪完成后,由何國宗回京向乾隆匯報。乾隆二十四年(1759),天山南北路悉平,乾隆帝又二次派測量隊入新疆。命明安圖、傅作霖繪回部輿圖。至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完成了 《西域圖志》。蔣友仁根據《西域圖志》,并參考俄、蒙文獻,匯編成 《皇輿全覽圖》。
《皇輿全覽圖》的地域范圍,西至西經90度,北至北緯80度,南至印度洋,北至北冰洋,西達紅海、地中海及波羅的海,較康熙《皇輿全圖》,范圍擴大一倍以上。可說是當時最完備的《亞洲全圖》。繪圖方法仍與 《皇輿全圖》相同。采梯形投影,比例尺1:140萬左右。通過北京的中央經線所注的度數不為零,而作東一西一。地圖的內容,較《皇輿全圖》更為精詳。比如《皇輿全圖》只繪主要水系,而新圖則基本按實地情況描繪; 《皇輿全圖》只注大城鎮和主要河流,而新圖則注記詳及一般居民點及河流、山脈;另外在圖例上也有改進; 《皇輿全圖》把府、州分別繪作□和◇, 《皇輿全圖》城鎮有地名而無符號, 新圖除地名注記外均畫作○,另外在地物、地貌方面,也作了一些改動,政區界線也作了一些調整。新圖是依據當時實測的資料繪制而成,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許多地理要素已發生了變化,如河道變遷,湖泊消長等,我們還可把它當成歷史地圖來讀,這就為歷史地理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皇輿全覽圖》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編成,乾隆帝曾親自題詩自注。當時圖的名字稱為《大清一統輿圖》。由于此圖以天文點和三角網結合作為控制點,包括630個經緯點,三角點的精度也很高,因而奠定了中國近代地圖測繪的基礎。唐維爾用這一實測圖作基本資料,在歐洲編繪出版中國分省和滿蒙地圖,胡林翼據此圖改編成《大清一統輿圖》,成為當時一般地圖的藍本。乾隆朝秘藏《皇輿全覽圖》,于1925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獻館被發現,存有銅版104塊。并曾重排印行。定名為《清乾隆內府輿圖》。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說:此圖 “不僅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種,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好、都精確。”
上一篇:《六韜》的主要內容,《六韜》導讀
下一篇:《農學叢書》的主要內容,《農學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