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律全書》的主要內容,《樂律全書》導讀
《樂律全書》是我國古代一部有關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學、音律學、天文歷法和計量學)和藝術科學(音樂、樂器和舞蹈)的綜合性著作。明代朱載堉著。是書卷帙浩博,百余萬言。內含14種書,它們是:《律學新說》(4卷),《律呂精義》 ( “內篇” 10卷,“外篇”10卷),《樂學新說》 (不分卷),《算學新說》 (不分卷),《律歷融通》附 《音義》(5卷),《操縵古樂譜》 (不分卷),《鄉飲詩樂譜》(6卷),《六代小舞譜》(不分卷),《小舞鄉樂譜》 (不分卷),《二佾綴兆圖》 (不分卷),《靈星小舞譜》(不分卷),以及 《圣壽萬年歷》(2卷),《萬年歷備考》(3卷)。除后二書完成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 之前幾年外,前12種均成書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到萬歷九年 (1581)之間,并曾歷經修改,反復切琢,方為定稿。
《律學新說》初稿為《律學四物譜》,定稿后作序于萬歷十二年(1584); 《律呂精義》又名 《律書》,刊刻時又增萬歷丙申年(1596)的序文一篇和朱載堉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的《進律書奏疏》以及在萬歷丙申年(1596)初雕板前作的 “序”; 《律歷融通》和 《圣壽萬年歷》、《萬年歷備考》 三書又統稱為《歷學新說》,書前附朱載堉于萬歷 二十二年(1594)的 《進歷書奏疏》和上進表,書后附禮部關于朱載堉進書的《上進書》及禮部批文。又,《操縵占樂譜》一書,為朱載堉及其父合作而成,書前附神宗帝敕文及玉音坊圖。全書自萬歷二十 三年 (1595) 起雕板刻印,至萬歷三十四年(1606)竣工,歷時11年之久。今此寶貴的初刻本有少量存世。該版本后收入 《四庫全書》,稱四庫本。1931年商務印書館將該書收入了 《萬有文庫》,稱萬有文庫本,是為當前通用本。在紀念朱載堉誕生450周年(1986) 之際,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馮文慈點注的《律學新說》 鉛印本。
朱載堉是鄭恭王朱厚烷之子,朱元璋九世孫。字伯勤,號句曲山人,又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明嘉靖十五年 (1536)生于懷慶府 (今河北沁陽縣),卒于萬歷三十九年四月初七 (1611年5月18日),十一歲冊封為鄭世子,卒謚端清。嘉靖二十九年 (1550),由于家族內爭嫡奪爵,朱厚烷被誣判逆罪,削爵并錮之鳳陽。朱載堉痛父非罪見系,筑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十九年,篤學有成就。隆慶元年(1567),復厚烷王爵并載堉世子冠帶。萬歷十九年(1591),朱厚烷卒。是年始至萬歷三十四年 (1606),朱載堉15年間7次奏疏,懇辭讓爵。由于雕板印書之勞及讓爵年間是非風波,朱載堉宿疾并發。讓出國爵后,他遷居懷慶府城外,自稱道人。晚年務益著書。另有著作《瑟譜》、《律呂正論》、《嘉量算經》、《醒世詞》等多種。
《樂律全書》是科學和藝術融合為一的著作。全書圍繞著如何計算十二平均律問題而對科學和藝術作了全面探討。有關自然科學知識集中于《律學新說》、《律呂精義》、《算學新說》 和 《歷學新說》 四書之中。
《律學新說》卷1無篇名,分12節,依次為: “律呂本源”、“約率律度相求”、“密率律度相求”、“密率求方積”、“密率求圓冪”、“密率求周徑”、“造律”、“吹律”、“文均”、“論準徽與琴徽不同”、“論大陰陽小陰陽”、“論有變音無變律”。其中,關于不同進位數的換算 (約率律度相求),十二平均律的定義和計算結果(密率律度相求),其計算數值多達25位數;求圓周率,計算律管的橫截面及容積,制造十二平均律定音器“準”;以及音樂方面的內容是值得注意的。卷2、3為“審度篇”,卷4為 “嘉量篇”,為考析歷代度量衡,屬計量學史內容。
《律呂精義·內篇》10卷。卷1無篇名,分4節:“總論造律得失”、“不宗黃鐘九寸”、“不用三分損益”、“不拘隔八相生”。主要內容為提出十二平均律的具體計算方法,并從數學上指出求解一個等比數列的各種方法。卷2、3同為 “不取圍徑皆同”篇,詳論依十二平均律的律管諸參數計算法及校口管正法,詳列三個八度內36支律管的長度和內外徑計算數值。卷4“新舊法參校”,對三分損益律和十二平均律的計算結果作比較。卷5包括 “新舊律實驗”和 “候氣辨疑”兩節。進一步論述新律(十二平均律)與舊律(三分損益律)二者發音之別,并以吹律實驗證明之,同時論述了造律管的一系列工藝學問題,對歷代候氣說作出了嚴厲的批判。卷6、7,為 “旋宮琴譜”,包括指法、琴圖、琴律、五音、操縵、旋宮、均與商聲等內容。卷8、9,為“樂器圖樣”,考析歷代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樂器的形制規范及其歷史。卷十包括 “審度”“嘉量”和 “平衡”三篇,分屬計量學中度、量、衡三內容,特別在考察歷代度量衡史方面頗有見地。
上二書為 《樂律全書》 中最為重要的作品。
《律呂精義·外篇》10篇,“外篇”總名為“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卷1至卷4論宋明兩代律學家之得失; 卷5論周樂特點;卷6至8,論禮、樂與弦、歌皆不可執一; 卷9、10,論 “舞學”,提出一門新學科的內容大綱。
《算學新說》專述以珠算進行音律計算問題。其中,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及口訣,求解等比級數,即已知首項、末項和項數而解答等比數列中其它各項的方法,以此二者為最緊要詳盡。
《歷學新說》3書,包括兩種歷法: 黃鐘歷和圣壽萬年歷。它們除假設歷元的有關諸應值與授時歷不同外,得到了比授時歷和大統歷較為精確的回歸年長度值。此外,以一種新方法較準確地測定了北京的地理緯度和地磁偏角。
其余諸書,除《樂學新說》為《樂經》等文字摘錄及注釋外,均為樂譜或舞譜的分類編撰。這里留下了大量的樂譜史料; 在舞譜方面,包括字舞譜和圖舞譜。
十二平均律的建立,奠定了當代鍵盤樂器 (如鋼琴)的數理基礎。可以說,沒有十二平均律就沒有今天豐富的音樂藝術生活。《樂律全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全面闡論該理論的科學著作和音樂藝術著作。它記述了大量的科學發現:在數學方面,在世界上最早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換算法,最早求解等比數列,也是最早用珠算進行開方計算;在物理學和音律學方面,在世界上最早創建了十二平均律的數理理論,提出了適用我國傳統律管和管口校正公式,準確地測定了北京地磁偏角;在天文歷法方面,編制了二種歷法,計算了中國歷史上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值,準確地測定了北京地理緯度;在計量學方面,考析了歷代度量衡演變史,其影響直到今天仍然不衰;在樂器學方面,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按平均律發音用弦樂器和管樂器,探討了許多樂器的發音規律和物理功能;在音樂方面,在世界上第一次以平均律演奏歌曲,重視定量記譜。留下了如《豆葉黃》、《青天歌》等精確記譜的古代歌曲;在舞蹈方面,創立“舞學”,集歷代舞譜之大成,繪作了大量舞譜。朱載堉在求解等比數列和創建平均律理論方面,比荷蘭數學家斯泰芬 (Simon Stevin,1546—1620) 早約20年,比法國科學家默森 (Marin Mersenne,1588—1648)早約55年。他的舞譜比匈牙利舞蹈家拉班(Rudolf von Laban,1879—1958)的創作早300多年。朱載堉的平均律理論可能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傳到歐洲,并對歐洲平均律理論的建立產生重要影響。德國偉大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 (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在他的著作《論音感》(On the Sensationof Tone)一書中對王子載堉的發明表示極大的崇敬和贊佩。
《樂律全書》于17世紀傳播到日本。公元1692年,日本中根璋 (1662—1733) 撰 《律原發揮》 一書,將《樂律全書》主要內容介紹到日本。
然而,在中國本土,《樂律全書》遭遇坎坷。該書上進朝廷后,據《明史·樂志》載,“宣付史館,以備稽考,未及實行”。至清代,又招致康熙、乾隆二帝圍剿,竟被誣有“十大罪狀”。在皇家權威影響下,18世紀的中國無人敢說平均律的好處。唯有樂律家江永(1681—1762) 在讀到該書后,一見而 “驚喜”,“屈服”,并撰書發展朱載堉的思想。不過,在民間,本書卻屢有傳抄、改編本出現,甚至康熙帝和乾隆帝也在其《御制律呂正義》及其《后編》中,每每抄襲《樂律全書》 中的計算數字或結論。
本世紀30年代,劉復(1891—1934)首先撰文,以近代科學的觀點闡述《樂律全書》的平均律數據,并肯定朱載堉的貢獻。接著,音樂史家楊蔭瀏全面研究了中國平均律發展史,再次指出朱載堉的偉大創造。50—60年代,英國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 (JosephNeedham)博士和魯賓遜(K·Robinson)博士對中西兩方平均律發展史作深入比較研究,肯定歐洲學術界關于平均律的發明是受《樂律全書》的啟發。然而,近30年來,歐美學術界連篇累牘發表文章,或者曲解《樂律全書》中的文字內容,或者提前本民族發明平均律的年代以爭奪優先權。近年,我國學者以充分確鑿的論證更正了歐美學術界的某些有關的錯誤觀點,進一步確立了《樂律全書》及其作者在世界科學史和音樂文化史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 1. 劉復:《十二等律的發明者朱載堉》。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1種,上冊,北平,1933,第279—310頁。
- 2. 楊蔭瀏: 《平均律算解》,載 《燕京學報》 第2期,第2—60頁,1937。
- 3.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China.Vol Ⅳ:1. pp 214—218,1962,Cambridge.又見K. Robinson,A Critical Study of Chu Tsai —Yu’s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qual Temperament inChinese Music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Wiesbaden/Germany 1980。
- 4. 戴念祖: 《朱載堉—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
- 5. 戴念祖:《朱載堉卒日考》,載《自然科學史研究》,第6卷第3期,第203—205頁,1987。
上一篇:《樂府詩集》的主要內容,《樂府詩集》導讀
下一篇:《樂記》的主要內容,《樂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