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的主要內容,《三朝北盟會編》導讀
《三朝北盟會編》原名 《三朝北盟集編》,是一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朝交涉、和戰的編年體材料匯編。南宋徐夢莘撰。成書于光宗紹熙五年(1194)。該書有數種宋鈔本,但脫誤甚多;以現存的明代季振宜鈔本為最佳。較通行的刊本有光緒四年(1878)袁祖安的排印本及光緒三十四年 (1908)許涵度的校刻本,但袁、許二書校刊不精,且所用祖本都有不少問題,必須謹慎引用。
徐夢莘 (1126—1207),字商老,宋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夢莘出生時金兵攻陷宋都開封。次年,徽宗、欽宗都成了金軍的俘虜。他四歲那年,金兵南下江西,其母襁負南逃,才幸免于難。他二十九歲中進士,先后為江陵府司戶、南安軍教授、知湘陰縣、知賓州,二十余年間南來北往,仕途頗不得意。后以議鹽法不合,罷歸,潛心著述。徐夢莘一生嗜學博聞,《三朝北盟會編》完成時,年已六十九歲。其后,又撰 《北盟集補》50卷,以補未盡之事,但沒有流傳下來,內容不得而知。
《三朝北盟會編》共250卷。記載了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派使者自山東登州渡海與金商議夾攻遼朝事,終于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完顏亮敗盟,大舉攻宋失敗,共46年間的宋金和戰關系。全書分為三帙:上帙25卷,記徽宗政和、宣和年間事;中帙75卷,記欽宗靖康年間事;下帙150卷,記高宗建炎、紹興年間事。按年月日時間順序編排材料,年經月緯,案日臚載。每記一事件前,徐夢莘都先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概述事件經過,稱作 “綱”,頂格排列; 然后低一格排列引用諸家異同之說,并注明所引書目,但亦有半數材料未舉出書名,另有史事因無年月可系,則仿 《通鑒》 例,編為諸錄、雜記5卷,附于中帙之末。
徐夢莘撰寫《三朝北盟會編》的動機之一是他親身經歷了 “靖康之恥”,國仇家恨,激勵他把歷史真相搜集起來,流傳后世。從全書內容看,各年月所占卷數多寡懸殊,如靖康元年占47卷半,靖康二年占27卷。顯然,作者是以靖康年間的事件作為本書的主干,所以僅有兩年時間的內容幾乎占了全書大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從徐氏的原意推究,他以為靖康之禍始于海上之盟,而國家的動亂是直到完顏亮被弒才告一結束。因此,《三朝北盟會編》的上、下限即以此為準,而中心則以靖康事件來展開。
徐夢莘編撰本書的另一動機是當時記載此事的史書有數百家之眾,異說紛紜,是非混淆。他恐年久事實真相失傳,是非不辨,所以,廣取諸家之說,凡涉及宋、金關系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記傳、行實、碑志、文集、雜著等,無不搜羅編集。他自稱征引之書達一百九十六種,這還不包括文集在內,事實上,檢查全書所引用的資料,僅有書名或篇名的就已大大超出這個數字,更何況還有將近一半左右的資料并未注書名或篇名。采擇面如此之廣的《三朝北盟會編》,正體現了此書薈萃眾書的特點:辭因原本之舊,事集諸家之說,不私為去取,不妄立褒貶。當然,徐氏在對材料的去取、刪節還是有傾向性的,但他沒有改動過摘錄的原文,使得同異并存,是非互見,保存了許多價值極高的宋代史料,使后世史家得以憑藉采擇。
《四庫提要》評論此書說: “南宋諸野史中,自李心傳 《系年要錄》以外,未有能過之者。”這個評價應該說比較客觀。由于徐夢莘博采官私記載,又以當朝人敘當朝事,而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的徽宗、欽宗兩朝已散佚,而本書對這一時期的記載共有一百卷之多,這就顯得更為珍貴。又此書不單是記宋金關系的史料匯編,而且對當時政治、經濟、地理、人物亦多有所反映,因此本書也是研究兩宋之際史事的基本材料。
由于徐夢莘以一人之力,完成250卷之書,自難做到全書體例無懈可擊。如中帙敘靖康較為精審,而紹興年間的記載就顯得散漫。另外,原書書目不甚完備,材料又散落于諸卷中,不易檢索。為此,今人陳樂素撰《三朝北盟會編考》,將徐氏所引各書或未引材料但有書目的著述逐一介紹,訂正了干支日月之誤,并且附有“引用材料索引”,(其中分為 “著述索引”、“撰者索引”、“文書索引”,)這對于后世學者研究此期歷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參考文獻
- 陳樂素:《三朝北盟會編考》,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冊,商務印書館,1936。
上一篇:《三才圖會》的主要內容,《三才圖會》導讀
下一篇:《三洞奉道科戒》的主要內容,《三洞奉道科戒》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