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原名《紅星照耀中國》[美]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埃德加·斯諾(1905~1972),美國著名記者,中國人民的朋友。1928年22歲的斯諾來到上海,當時正是中國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時候。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斯諾目睹了1932年的淞滬戰爭和1933年的熱河戰爭。1936年是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性的一年,他帶著當時無法理解的關于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冒著生命危險,沖破重重封鎖線,于1936年6月至10月進入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1936年10月他從陜北返回北平,為粉碎當時“赤匪”的神話,他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威脅,夜以繼日地坐在打字機前,詳盡地記述了他的陜北之行,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優秀報告文學巨著《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10月在英國出版。美國著名作家塔其曼指出,此書“開天辟地,首次向全世界報告了中國紅軍英勇的長征,刻畫了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描述了他們的信念、目標和生活。極大地鼓舞了三十年代那些懼怕抵抗法西斯的人們”。美國著名記者白修德說,《紅星照耀中國》是經典性報告文學的樣板。也有人說,《西行漫記》采取報告文學的手法,有事實,有藝術,場面壯闊,縱橫呼喚,又帶傳奇色彩。它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一二十位紅軍領袖人物作了肖像畫式的描述,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地點染出紅軍萬里長征的壯闊畫卷。甚至有人稱它是“二十世紀一個古老民族用血與肉寫出來的史詩”。作者斯諾卻認為:“凡是這些——指《西行漫記》,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這些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在斯諾緊張的寫作過程中,他的夫人海倫·斯諾一直協助他打字、校對,翻譯他從蘇區帶回的各種文字資料。海倫·斯諾還在1937年4月親自去延安,為斯諾的寫作補充了許多最新材料。特別是關于朱德的生平和西安事變的具體經過。根據這些材料,她寫成了《紅色中國內情》,即中譯本《續西行漫記》。
《紅星照耀中國》1937~1938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1938年2月中譯本用復社的名義出版,由于當時的社會條件,沒有采用原書名,而改名為《西行漫記》,此書名一直沿用至今。今譯本于197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上一篇:《行水金鑒》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視覺美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