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書》的主要內容,《通書》導讀
《通書》是一部著名的易學和理學著作。本名《易通》,又名《濂溪通書》。作者周敦頤,生平見《太極圖說》 條。共40章。
本書與同時代的其他易學著作不同。它不是對《周易》按卦逐句進行解說,而是引用《周易》若干經文,進行闡發性的議論,借以表述自己的思想。其中提到《易》的卦名有乾、損、益、家人、睽、復、無妄、訟、噬嗑、蒙、艮等。整篇之中,貫穿《易》義; 第30章《精蘊》還用整章篇幅專門談《易》,認為“《易》何止五經之原,其天地鬼神之奧乎!”《易》集中體現了天地形成的奧秘和圣人之道的高深莫測。但本書又不是 一部單純的易學著作,它容納了思孟學派關于“誠”的理論觀點,還涉及《論語》、《春秋》、《大學》、《樂記》的一些思想。如果說《太極圖說》展示了理學體系的框架結構,《通書》則對某些重要的理論環節又作了具體論述。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本書著重闡述了人性論與道德論問題。書中提出,人有 一種超然的本性——“誠”。誠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誠》上)。“誠”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體現了太極的道德本質,是圣人立身之德,又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之本,百行之原”,它是純然至善的道德源泉。“圣,誠而已矣”,人們的修養只要達到了“誠”,就進入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實現了心靈的凈化,成為完美無缺、高尚無比的圣人。故君子應 “乾乾不息于誠”。
關于人性,本書解釋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認為人性有五品,即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和中。“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剛)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 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師》)。這就是說:中和、中節的人性,才是最完善的,最能充分地展現自身固有的道德品性。而其他幾種品性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應該是“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 《師》)。這是思孟學派 《中庸》學說在人性問題上的具體運用。
本書還用大量篇幅,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禮樂的產生及社會作用問題。《禮樂》章說: “禮,理也; 樂,和也。陰陽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禮先而樂后”。這里的“理”指世界萬事萬物的基本順序、規則。作者認為,“禮”即“理”,其作用在于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統一性和穩固性,“圣人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成若”。至于樂的作用就在于“宣八風之氣”,“平天下之情”,使人不起欲念,放棄躁競,做到“心平似水”,從而促使人們之間情感的和諧,以維護禮制。他主張以禮為規范,以樂為潤滑劑,使社會達到在等級森然、秩序井然前提下的和諧與統一。
《通書》和《太極圖說》一起,構成了周敦頤理學思想的整體。成為理學家的必讀書籍,甚至被比作《論語》、《孟子》,對以后七百余年的中國思想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本書在南宋時才廣泛流傳于世。在此之前,除周敦頤家舊藏本外,只有程門弟子中有傳本。至南宋孝宗時刊本繁多。胡宏、朱熹都曾加以編定。胡氏所定本對章次先后有所變動,又刪去章目,而別以“周子曰”加于每章之首。朱熹經兩次編定,將序章目恢復其舊,并置圖篇首。今傳本就是由朱熹整理,并附有《通書解》。除編入《周子全書》外,1936年中華書局收入《四部備要》時,題為 《周子通書》。
上一篇:《適可齋記言記行》的主要內容,《適可齋記言記行》導讀
下一篇:《通俗編》的主要內容,《通俗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