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內容,《太平圣惠方》導讀
《太平圣惠方》是中醫學方書。北宋王懷隱等編纂。自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開始,至淳化三年(992)編成。宋《通志·藝文略》、《崇文總目》、《玉海》等較早著錄。本書自宋代刊行以后,明、清兩代未予重刊。據各家書錄記載,所存多為宋刊殘本或抄本,已無完書。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現存4種抄本,互校增補,重以全書形式出版,是目前最完整的版本。
王懷隱 (生卒年不詳),宋代睢陽 (今河南商丘南)人,醫學家。初為道士,精通醫藥。太平興國初年,奉詔還俗,為尚藥奉御,后升任翰林醫官使。宋太宗曾留意醫術,曾收得驗方千余首,以后又下令翰林醫官院各獻家傳驗方,得方萬余首。王懷隱奉命與副使王祐、鄭奇、醫官陳昭遇等進行校勘類編,撰成 《太平圣惠方》一書。
本書100卷。據王應麟《玉海》記載,共分1670門,收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臟病證、內、外、骨傷、金創、胎產、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本書的分類方法和編寫體例,以《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為藍本,按臟腑病證分門,先論后方。每一病證,冠以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論述,闡述病因病理,繼則詳述臨床表現,匯列方治。
本書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是我國歷史上由國家編寫的第一部方書。該書集宋以前醫方之大成,不僅廣泛收錄了歷代方書中的醫方,而且記錄了大量的民間經驗方。書中論述外感熱病的證治,包括了張仲景《傷寒論》原文,以及《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書中的內容,并對各種癥候廣列治法。其后朱肱著《南陽活人書》,對《傷寒論》的方治內容所增設的126首方劑,多采自本書。書中對內科區別急、慢驚風;外科中“五善七惡”之說;眼科中“開內障眼論”,對金針撥內障法的適應癥、手術方法、注意事項、術后處理等的詳細描述,均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記錄。書中還保存了不少已亡佚的古醫書的內容。如卷55所載的“三十六種黃癥候點烙論并方”及“三十六種黃點烙應用俞穴處”,均為已佚醫書 《點烙三十六黃經》的主要內容。此外,本書收藥品種,較之前代本草書如《新修本草》等都有增多。有些藥品是前代方所罕用或不用的。宋人蔡襄稱本書多“異域瓖苛”之品,說明本書用藥之廣。
本書雖為方書,但方隨癥設,藥隨方施,實已包括了中醫理、法、方、藥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同時該書也是研究宋代醫學成就的重要參考著作。
上一篇:《太平樂府》的主要內容,《太平樂府》導讀
下一篇:《太平天日》的主要內容,《太平天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