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的主要內容,《四庫全書》導讀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清高宗弘歷(1711—1799)敕輯。弘歷曾數詔各省訪書呈送京師,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四庫全書館”始修此書。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綜編抄錄第1部,歷時10年。此后又繕寫7部,分藏于文淵、文源、文津、文匯、文宗、文瀾7閣,現存文淵、文溯、文津、文瀾4部,其余均毀于戰火。198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據臺北所藏文淵閣本影印出版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后來上海又據該本影印出版了縮印本。
《四庫全書》的編纂工程浩大,機構龐雜,人員眾多,除以劉統勛、于敏中等30人為正副總裁外,下設總纂處、總閱處和總校官等,據“《四庫全書》在事諸臣職名清單”所載,有362人參與了編纂工作,而其中又以總纂官紀昀、陸錫熊、戴震為最有力。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河北)人。清學者、文學家。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謚文達。紀氏貫徹儒籍,旁通百家,能詩善文。在四庫館總纂官任上,凡六經傳注得失,諸史異同,子集支分派別,以及詞曲醫卜之類,罔不抉奧提綱,窮源究委。每進一書,仿劉向例,作“提要”冠諸簡首。并纂《四庫全書總目》。另有《紀文達公遺集》和《閱微草堂筆記》等。陸錫熊(? —1792),字建男,號耳山。江蘇上海人。清學者,乾隆進士。官至福建學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四庫館總纂官任內,對采進各省遺書中字畫之訛者、卷數之脫落者、篇第之倒置與他本之互異及與晁公武、陳振孫的書目記錄不同者,皆加考證。又總撰人的生平,撮書中之大概,為全書提要。并編纂《契丹國志》、《勝朝殉節諸臣表》、《唐桂二王本末》、《河源紀略》、《歷代職官表考》等。此外,尚著有《篁村詩鈔》、《寶奎堂文集》、《補陳壽禮志》、《炳燭偶鈔》等。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清思想家、學者。問學于婺源江永。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的研究均有精深的造詣,又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因戴氏學識淵博,修《四庫全書》時,以舉人身份被特召為纂修官,整理了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全書經、史、水利、天算、楚詞等類提要出自其手。在館五年,病死。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義疏證》、《聲韻考》、《聲類考》、《方言疏證》等,后人編有《戴氏遺書》。
該書收錄我國歷代典籍3505種,79327卷,分裝36304冊,約99700000字(因七閣全書抄成時間不同,抽補散失情況各異,其種、卷、冊數的統計也不盡相同,此據文津閣本)。分經史子集四部,44類,65屬。經部收錄儒家經典,注釋與討論經學的著作,以及為讀書治學作準備之小學書。下分10類: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古代的《樂經》已失傳,此類收錄關于古代音樂理論和古樂器著作)、小學(研究字義、字形和音韻的著作)。史部收錄各種體裁的歷史、地理及目錄書等。下分15類: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記載各據一方的王朝或外國歷史的著作)、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子部收錄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和釋道著作(不包括宗教經典),下分14類: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占卜吉兇的書)、藝術、譜錄(器物、生物、植物、食品等圖譜或辭典)、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集部收錄歷代詩文集以及文學評論、詞曲方面的著作,下分5類: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個人或多人詞集,詞、曲評論,關于詞曲創作理論、格式和用韻書,不包括曲文)。
該書編選書目,輯補殘缺,校勘文字,訂正訛誤,刪去邪佞不雅之言,改正有辱清廷之語,抽毀反滿思想之作,厘定篇第卷序,收錄宏富,反映了我國古代文化面貌。本書特點有:(1)廣征集,嚴審定。所收書籍來源廣泛,包括敕撰本(清代皇帝的著作和清初以來根據皇帝命令編纂的書籍)和內府本、自《永樂大典》中輯錄的佚書,各省采進與私家進獻本,當時坊市間最流行之“通行本”。僅地方各省就呈送圖書約一萬三千多種,以江蘇和浙江兩地為最多,交四庫館評定處理,選擇底本,撰寫考證、提要、注明應刻、應抄或應存意見,呈總纂官修改審訂,后皇帝御批決定。對敕撰本,列為“應刻書籍”,除抄入《四庫全書》外,另行刊刻印刷,以廣流傳;對內容合格著作,列為“應抄書籍”,原書抄入《四庫全書》;對不同于上述兩條,又不必明令禁止的書籍,列入“應存書籍”,原書不收進《四庫全書》,僅在《四庫全書總目》里列入書目和提要。對內容“違礙”之書,定為“應禁書籍”或全書毀掉,或抽毀。(2)鴻才碩學,薈萃一堂。總裁于敏中、劉統勛,副總裁彭元瑞、朱陸等皆負時望,負責實際編務之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總校官陸費稚,編纂如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翁方綱、姚鼐、祁韻士、王太岳諸人,都為一時名宿,乾隆年間名儒學者,咸被網羅。(3)知識內容豐富浩瀚,全書包容了社會、歷史、政治制度、哲學、宗教、民族、藝術、醫學、天象、輿地、物產等各方面重要著述。從所收各書的著者看,遠起上古,近至明清,歷代人著述俱全(清代除皇帝著述和官修書外,對當時還在者概不收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書收錄婦女著作5種,如宋李清照的《漱玉詞》,朱淑真的《斷腸詞》等,佛教徒著作44種,少數民族學者著作,如元代蒙古族納新的《河朔訪古記》和薩都剌的《雁門集》,四庫館副總裁金簡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該書還收錄了朝鮮、越南、日本、印度、意大利、比利時、德意志等國學者的十幾種著作。(4)全書體例嚴謹,庋藏劃一。《四庫全書總目》集中反映了這方面的成就,《總目》是一部由《四庫全書》分類目錄和各書提要兩部分內容合成的大型目錄、集中體現了《四庫全書》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在分類方面繼承了前人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辦法并使之完善,部下分類、類下分屬。每類書以作者時代先后為序,歷代帝王著作,列于本時代之首,作者時代不詳者,參考同一時代與之往來者安排次第,無考者,置于本時代之末。全書分類詳明,條理井然,每部書各從其類,嚴謹有序,形成有機的整體。每書之前冠提要,首開列書名、卷數、采進來歷,次考證作者名號、籍貫、官階或主要經歷;介紹該書性質、內容大要;評論其得失利弊;略述書之版本流傳。為讀者讀書指明了方法與途徑。(5)該書副產品卓有成就。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派生著作,比較重要的有《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
《四庫全書薈要》;系集《全書》精華而成,由總裁于敏中、王際華主持,從全書中精選經史子集各部書427種,分繕二份,一藏紫禁城坤寧宮內摛藻堂,一藏長春園含經堂內味腴書屋。《薈要》與《全書》一精一博,各自特色,且因其所據底本、提要文字等與全書有別,可與《全書》互為參考。味腴書屋一部于咸豐十年(1860)焚毀,摛藻堂一部今存臺灣。
《四庫全書總目》,輯《四庫全書》及存目書提要而成,見本書該條。
《四庫全書考證》100卷。四庫館校書時,將發現的訛誤字句及考證結果記出,附于該書之末。乾隆四十一年(1776)又將分散的校訂各簽,另為編次,定名《四庫全書考證》,交武英殿用聚珍版排印流傳。該書對訂正古籍版本的錯訛,正確理解古書原義很有裨益。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系將《全書》中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及其他宋元著作編輯而成,見本書該條。
該書薈萃我國歷代典籍精華,是18世紀世界上唯一之文化巨著。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都有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1)“千冊萬帙,匯為一團”,整理保存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清王朝以中央政府的力量,廣搜群書,輯佚編纂,集散為整,聚私為公,對歷代典籍作了一次徹底整理,保存了大批有價值的著作。近代學者蕭一山評論說:《四庫全書》“以萬千之遺書而匯為一團,以多數之簡冊而勒成一部,不惟齊整,易于保存,且完備,易于尋覓,吾國先人之寶籍得賴以不墜者,亦斯役之力也。”其中許多當時已很罕見的宋元時代的刻本和舊抄本,在征集時重現,許多久已失傳的著作從古書中輯錄出來,僅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收入《四庫全書》的就達385種之多。其中如《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海島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等,幾部重要數學著作都在失傳二、三百年得以重現。(2)學術影響,廣泛深遠,突出表現在刊刻叢書、輯佚、校勘、目錄學及出版印刷方面。自《四庫全書》問世后,學者爭相傳抄,有些人在傳抄校對之后,仿武英殿罕見書例,大量刻為叢書,出現了像《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守山閣叢書》等,一批高質量的叢書,并發展成很多類型:輯佚叢書、郡邑叢書、氏族叢書;專類叢書等。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世間不聞的著作,此舉引起學者們的注意,使輯佚、校補成為一時風氣,并發展為專門學問。出現了像嚴可均的《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黃奭的《漢學堂叢書》、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等一批重要輯佚著作,為后人保存了大量研究資料。四庫館臣在修書過程中,注重對古籍的校勘,使大量古書恢復了本來面目,他們的校勘成果集中體現在《四庫全書考證》一書中,此后的學者如盧文弨、黃丕烈、顧廣圻、孫星衍、阮元等人,更將輯佚、校勘和出版結合起來。將自己校勘的書籍開雕付印,推動了我國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四庫全書》的編纂,產生了《四庫全書總目》這部在中國目錄學史上集大成的目錄學著作,從而推動了清代目錄學的發展,使元、明到清初一直遭受冷遇的目錄學成了興盛一時的“顯學”,各種版本目錄、藏書志和題跋層出不窮。總之,該書的編纂,不僅推動了學術發展,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哲學思想,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3)禁毀書籍,惡果嚴重,乾隆名為“稽古右文”實則“寓禁于征”大量查禁、刪改、銷毀書籍,根據流傳至今的幾種禁毀書目和有關檔案材料記載,全毀書2400多種,抽毀書400多種,鏟毀、燒毀書版七、八萬塊,同時大興文字獄,根據《清代文字獄檔》、《文獻叢編》、《掌故叢編》等史料記載,四庫開館后10年內發生文字獄48起。收入《四庫全書》的典籍,不少在經竄改刪削后,減低甚至喪失了原有的史料價值,并給后人利用增加了困難。
該書問世以來,因學術價值很高,后世整理、研究者很多。自1919年起,多次有人建議影印出版。影印分全印與選印兩派,主張全印者先后有5次,以金梁、葉恭綽、張元濟、高夢旦為代表,但或因庫款支絀,或因軍閥混戰、外敵入侵而中止。主張選印者以高步瀛首倡,幾經努力,1933年民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依南京教育部所聘請目錄學家陳垣、傅增湘等選定書目,選出231種,1960冊,縮成小六開本,題名《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35年商務印書館刊行。其間多宋之秘籍,借此得以廣泛流傳。
參考文獻
- 1.王太岳:《欽定四庫全書考證》。
- 2.紀昀:《四庫全書總目》。
- 3.楊家駱:《四庫全書大辭典》,北京市中國書店,1987。
- 4.《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
- 5.任松如:《四庫全書答問》,巴蜀書社,1988。
上一篇:《四川鹽法志》的主要內容,《四川鹽法志》導讀
下一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主要內容,《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