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使槎錄》的主要內容,《臺海使槎錄》導讀
《臺海使槎錄》是我國第1部全面記述臺灣地理情況和風土人情的著作。清代黃叔璥撰,8卷,成于乾隆元年 (1736) 以前。現有乾隆元年仲秋本、《四庫全書》本、《舟車所至》本、《畿輔叢書》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臺灣文獻史料叢刊》本 (1984)。
黃叔璥(1666—1742),字玉圃,自號篤齋,清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縣)人。康熙進士,官至御史。康熙六十年(1721)奉使巡察臺灣,后將巡臺期間的所見所聞撰成本書。晚年致仕居家。還著有《南臺舊聞》、《中州金石考》、《南征紀程》等。
本書較真切翔實地記載了作者巡臺期間的見聞,故名“使槎”。內容豐富,文字生動,《四庫全書總目》評價此書“于山水風土,民俗物產,言之頗詳。而于攻守險隘,控制機宜,及海道風信,亦皆一一究悉,于諸番形勢尤為賅備。”全書8卷。第1至第4卷為 “赤嵌筆談”,記述臺灣的地理形勢、山川氣候。卷1分原始、星野、形勢、洋、潮、風俗、氣候、水程、海船、城堡、賦餉11目; 卷2分武備、習俗、祠廟、商販、進貢5目;卷3分泉井圍石、物產兩目,物產中又分百谷、花果、竹木、鳥獸、蟲魚、鹽、硫璜7個子目;卷4分雜著、紀異、偽鄭附略、朱道附略4目。第5至第7卷為“番俗六考”,六考是指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卷5是從6個方面考證北路諸羅番一、二、三、四、五、六的民俗,6目中每個羅番都附有番歌,有的還有附載;卷6是從6個方面考證北路諸羅番七、八、九、十的民俗,4目中每個羅番都附有番歌,有的還有附載;卷7是從6個方面考證南路鳳山番一、南路鳳山傀儡番二和南路鳳山瑯嶠十八社三,3目中每個番都附有番歌,有的還有附載。卷5至7共載13目,13個羅番 (或番)。第8卷 “番俗雜記”,包括生番、熟番、社商、禮餉、捕鹿、番役、土官饋獻、番界、吞霄澹水之亂、馭番10目,并附題詠69首。其中,前幾卷的地理價值較大,后幾卷則是民俗學研究的歷史資料。
書中指出臺灣的由來,“明萬歷間,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對當地氣候、土壤、農作物種植、動物種類及習性,扼要、具體、生動,使人如臨其境。還有深入的分析,如“澎湖為臺灣之門戶,鹿耳為臺灣之咽喉,大雞籠(基隆)為北路之險隘,沙馬磯為南路之砥柱。”“澎湖雖稱三十六島,居于臺、廈之中,究皆一抔之土,錯落彈丸”。“臺灣實澎湖之腹心,形勢重于澎湖,關系沿海各省要害。清將總兵仍設臺灣,庶得居重馭輕之道,以造海宇文疆之道。”對臺灣、澎湖等地戰略地位的分析是較貼切、深刻的,很有軍事眼光。
此書的缺點是站在清朝的正統立場,對明末鄭成功有一些不實之言,還誣稱為 “偽鄭”。
上一篇:《原詩》的主要內容,《原詩》導讀
下一篇:《史記》的主要內容,《史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