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類稿》的主要內容,《元豐類稿》導讀
《元豐類稿》是宋代曾鞏的詩文集。本書現存最早刻本為元大德八年(1304)丁思敬刻本,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曾鞏的詩、文創作,除 《元豐類稿》外,尚有 《續元豐類稿》、《外集》。后二者已佚,其部分作品,收入宋刻 《曾南豐先生文粹》、金刻 《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今人陳杏珍、晁繼周匯為《曾鞏集》,進行點校,于1984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曾鞏(1019—1083),字子固,人稱南豐先生,謚文定。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英宗實錄院檢討官。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毫諸州。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五年,拜中書舍人。《宋史》卷319有傳。
本書50卷,卷1至5為古詩,6至8為律詩,共400多首。曾鞏的詩大都言之有物,很少為應酬他人而作的次韻。他關心國家的事情,在《邊將》中,發出了“當今羌夷久猖獗,兵如疽癰理須決”的強烈呼聲,要當道整頓軍政,提高邊防將士素質,加強邊防力量。在《胡使》中,為“斗食尺衣皆北輸”,使得“胡騎日肥妖氣粗”而憂心忡忡。他關心農民疾苦,在 《追租》中,寫出了“赤日萬里灼”、“禾黍死磽確”的凄涼情景;而在這時,卻 “內外奔氣勢,上下窮割剝”,各種勢力還是聯合起來,壓榨農民。他要求除掉暴吏,削去浮費,減輕農民負擔。他的詩寫得質樸,但也有頗有風致的。各體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西樓》、《城南》為其代表作。他的詩比不上王安石、蘇軾,但勝于蘇洵、蘇轍,然為文名所掩,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本書卷9至50,共收文681篇,其次第為:論議、傳序、書、記、制誥、制誥擬詞、詔、策、表、疏、札子、奏狀、啟、祭文、疏、哀辭、志銘、墓表、碑銘、行狀、傳、本朝政要策、金石文跋尾。
曾鞏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認為“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他繼承了我國古代散文中 “文以載道”的傳統,卻把“道”與 “明”(對各種事物的透徹了解)、“智”(發現問題,具有預見性)、“文”(把復雜的事物清楚地表達出來,包括人們的復雜心態)并列,比較明顯地強調了“文”的作用。他的文章大都有為而發,內容充實,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論議在曾鞏的文章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青年時代所寫的 《本朝政要策》50首中,系統地考察了宋代自建國以來所執行的各項政策,包括軍事、經濟、文化、學校、科舉、宗教、禮制、水制、用人等。對這些政策制訂、執行的情況作了簡明敘述,寓自己觀點于其中。在《唐論》中,他贊揚唐太宗有天下之志和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 “擬之先王未備”。他主張法先王,是王安石新政的反對者。他的 《洪范傳》及 《為人后議》、《公族議》、《講官議》,宣揚儒家思想,他對儒學有精深研究。當河北發生地震、水災的時候,他寫了 《救災議》,要求打破常規,實行錢、粟緊急救助。他在熙寧間所作的《轉對疏》,不隱諱自己的觀點,斥王安石變法理論為邪說。他在元豐間所作的一系列札子,針對朝政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主張。他以論見長,說理透辟,講究章法,布局嚴謹,節奏從容紆徐,風格古雅平正。
曾鞏整理過 《戰國策》、《新序》、《說苑》、《南齊書》、《梁書》、《陳書》等并寫了序,這些序有很強的議論因素。他的 《答王深父論揚雄書》,本身就是一篇論文。
曾鞏常常寓說理于記敘之中,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把說理與記敘有機地結合起來。如 《墨池記》,一面記墨池,一面指出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乃是勤學苦練的結果,并進而勉勵后學者更努力于學。
曾鞏亦長于敘事。如《禿禿記》敘述5歲小兒禿禿生母被父遺棄,又慘遭生父和庶母殺害,全文僅500多字,有聲有色。在《李白詩集后序》里,作者用300字記述了李白一生的坎坷經歷。文字凝煉。他寫景的篇章不多,然如《道山亭記》寫道山亭所在地山川之險,卻精雕細刻,堪稱佳作。
《曾鞏集》卷1至50為《元豐類稿》;卷51至52,為《南豐先生集外文》,收文20篇。卷末為輯佚,收詩33首,詞1首,文77篇 (原為78篇,其中1篇乃蘇軾作,扣除不算);這些作品,分別作于少年、中年、老年,時間跨度很大;以文而論,有雜文7篇,雜說6篇,雜議10篇,雜論2篇,策問25篇,論議之作居多。
曾鞏少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是歐陽修所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秦觀稱他的“文章妙天下”(《杜工部草堂詩話》卷1),王震在《南豐先生文集序》中,謂鞏文“衍裕雅重,自成一家”,他的文章在他生前即享有盛譽。朱熹青年時喜讀曾文,常常 “慕效”( 《跋曾南豐帖》)。元脫脫在 《宋史·曾鞏傳》中,謂“鞏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比較接近曾文實際。元末明初,朱右編《八先生文集》,把曾鞏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及三蘇并列。明人茅坤正式把曾鞏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編選文集,詳加評注,極力推崇,使之風行海內,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清代,桐城派對歐、曾文評價很高,方苞、劉大櫆、姚鼐都以曾文為楷模。批判的也有 (如王夫之),但只是少數。
建國后的前30年,全國報刊沒有發表過關于研究曾鞏的文章。最近10年,研究曾鞏的工作開始有了進展,有一批重要論文發表。
上一篇:《使西紀程》的主要內容,《使西紀程》導讀
下一篇:《元亨療馬集》的主要內容,《元亨療馬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