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簽》的主要內容,《云笈七簽》導讀
《云笈七簽》是集錄道教經書雜著而編成的重要類書。北宋張君房集。張君房先主領輯校道書,于天禧三年(1019)編成《大宋天宮寶藏》,接著又“采摭機要,屬類于文”,編集成該書。道教謂其書為游云漢之仙書,所以道書稱“云笈”,道書自南朝梁代以降皆分為七部,張君房自以為該書撮錄七部道書之精要,故名。該書收于《正統道藏》,《四部叢刊》等皆據之影印。
張君房(約961—1048)字尹方(關于張君房的字有三說,此據今人盧仁龍考),安陸(今屬湖北省)人。歷任開封府功曹參軍等職,后得王欽若薦舉為著作佐郎,主欽輯校《道藏》事,編成《大宋天宮寶藏》4565卷(早亡佚)。張君房著述甚豐,有《脞說》、《麗情集》等。
張君房自《序》稱該書總120卷,《正統道藏》所收為122卷,約80萬字。分為35部類:1、《道德部》,摘錄《老君指歸略例》、《玄綱論》等,敘道德之義、老子作《道德經》之由。2、《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屬道教創世紀神學,所引經書多出于南北朝時期,將創世紀神學與老君神話結合起來。3、《道教本始部》,敘道教緣起,三寶君(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演說三洞經書之由,所引經書唐初多已見之。4、《道教經法傳授部》,述《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傳授源流。5、《經教相承部》,全錄唐人李渤《真系傳》,述晉代楊羲迄唐玄宗時道士李含光等10人事跡、上清經法的傳授。6、《三洞經教部》,這部類的內容較雜,先述道書分為三洞四輔(即七部)、三洞又各分為12部,合為36部,基本上錄自《道門大論》(亦名《玄門大義》),是現在所能見到的關于道書分類問題的最早材料;次專述三洞經書中的“本文”部類經書傳世原由,如云篆、天書等,“本文”為神所說,其余如“玉訣”等類則為道士所作注解或贊頌等;再次為“經釋”,主要是釋題,所釋經目共49種;最后錄經,雖名“三洞”,但所錄經書不局限于三洞,如《老子中經》本應屬太玄部,不在三洞之列,錄經凡13種。7、《天地部》,講道教天堂。8、《日月星辰部》,先講存思日月神及服日月氣的養生方術,次講星宿崇拜,也貫穿著養生方術。9、《十洲三島》,這是道教的海外奇談,稱中國之外有瀛洲等10洲、昆侖等三島,有神仙居住,有奇禽異木、仙草靈芝等。10、《洞天福地》,全錄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有真仙領治,其中多數為唐以前道教活動較頻繁的地區,有些因有高士或方士隱修故也列入。11、《二十八治》,述五斗米道28治所在及與道教有關的歷史事件或傳說,也講到28治的分野。12、《稟生受命》,講人體生成及存思養神等方術。13、《雜修攝》,集各種養生方術,諸如服氣療病、導引按摩、胎息、辟谷、行氣、守一、禁忌等,無不包羅其中。14、《齋戒》,敘道教齋法,如八節齋、心齋、持齋等。15、《說戒》,解釋道教威儀戒律,并引錄諸經條列各種戒律。16、《七簽雜法》,敘道士日常儀規,如沐浴、解穢、朝禮、朝極、朝玉晨君等。17、《存思》,羅列了道教存思身內外諸神,很繁瑣。18、《秘要訣法》,內容包括盟誓授箓、避忌、入靖室、燒香、符咒、口訣、守三一等等。19、《雜要圖訣法》,錄祝語和口訣。20、《魂神》,講拘三魂、制七魄、對日存三魂等方術,又有思神訣要多種。21、《諸家氣法》,存錄諸家服氣、調氣、行氣、閉氣等方法或口訣,其中保存一些可貴的氣功資料。22、《金丹訣》,講金丹的種類、燒煉、服食、去毒、爐鼎制作、服食效驗等事。23、《內丹訣法》,錄五代人彭曉(真一子)《還丹內象金鑰匙》和陶植《還金術》二文,為本書第70卷,第71卷復列《金丹》一部,錄唐孫思邈《太清丹經要訣》,則屬外丹,不知何故如此錯雜。按彭、陶二文不同于一般外丹(即金丹)著作,不言丹方及制作等事,而講丹藥含天地精華氣液,合而復之可長生的道理,但也不能徑目之為內丹著作,彭曉文特別強調所謂“火候”,其說用于外丹內丹均可通。24、《內丹》,包括內丹和陰丹,所錄為內丹道的早期著作,其說皆本于《參同契》和《黃庭經》。25、《方藥》,多丹丸、散方,為醫藥著作。26、《符圖》,以傳說為漢東方朔所作之《五岳真形圖》為本,稱有其圖可趨利避害,又有本出于《黃庭經》的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住圖。27、《庚申部》,道教說人有三惡:色欲、愛欲、貪欲,身內有三尸,又稱三彭(彭倨、彭質、彭矯),三彭使人有三惡,卻又“司人過咎”,逢庚申日上告天曹,奪人壽命,所以道士在庚申日清齋不眠,或說為守三尸,使不能上告,或說斬三惡,使不能還入體內,本篇言其事,并有去三尸藥方及消三蟲(亦即三尸)的訣法。28、《尸解》,道教稱先死后蛻為尸解,說尸解仙“軀質遁變”,為成仙一驗,本書列為求尸解的方法,如“造劍尸解法”以劍代形質等,并舉王進賢等尸解仙事跡為例。29、《諸真要略》,錄翟煒《太清神仙眾經要略》,以五臟與五氣、五常等比擬,言陶煉清氣等內修事,又將治國與修身法合起來。30、《仙籍旨訣》,講養生修真的理論及方法。所錄唐人裴铏《道生旨》和施肩吾《養生辨疑訣》二文,是內丹道流變中的重要著作。31、《七部語錄》,錄歌訣65首,內容包括頤養心神,調養性情等,道家哲學與道教養生兼而言之。32、《七部名數要記》,錄“九守”、“十三虛無”等,即所謂“名數”。33、《仙籍語論要記》,又作《仙籍理論要記》,錄唐道士吳筠《神仙可學論》、司馬承禎《坐忘論》二文,其余摘錄諸經片斷,引文皆有所本,但不注明出處,可考者皆初唐以前著作,尤以摘錄《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居多,主要圍繞去欲貴生、修情養性、精神超脫等問題。34、《贊頌歌》,此與以下之《歌詩》、《詩贊辭》及《贊詩詞》實同一部類,摘錄一些經書中的頌或偈(例多在卷末),又錄有道士(或托神仙)所作詩或辭,流傳民間的歌謠等。35、《紀》,道教敘其尊神顯化、演說經書、傳授教法等故事稱“紀”,如《軒轅本紀》、《混元皇帝圣紀》等,反映了道教造神及建立最高神靈系統的歷史過程,本部類錄自北宋真宗時王欽若奉命編修的《先天紀》,《先天紀》皆據舊有道書,其書有的出自南北朝,有的出自唐初,多亡佚,賴此書保存部分資料。36、《傳》,道教敘成神成仙者故事為 “傳”,道教沒有嚴格的史傳,只有仙傳,多托神仙故事,但也保存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該書的主要價值是保存了一些道教史資料。所錄道書,可考者絕大多數出五代之前,尤以隋唐居多。由于唐宋金元四代所修《道藏》皆久佚,好些資料賴該書得以保存,該書也就成了研究道教的要籍。但該書所分36部類,不盡合理,略顯雜亂,又例不注明出處,這是它的缺陷。
上一篇:《云林石譜》的主要內容,《云林石譜》導讀
下一篇:《使西紀程》的主要內容,《使西紀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