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學十書》的主要內容,《音學十書》導讀
《音學十書》是中國古代音韻學著作。清江有誥撰,成書于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版本有嘉慶道光間刻本,1928年上海中國書店影印出版;渭南嚴氏成都書局 《音韻學叢書》本,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印。
江有誥(?-1851),字晉三,號古愚,清安徽歙縣人。音韻學家。22歲為博士弟子,潛心于文字音韻之學。認為江永《古音標準》一書雖對顧炎武的《音學五書》多所補益,但其分部 “尚多罅漏”,因對江氏的古音分部重加改造。后獲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見段氏持論多與己相合,益自信。同時兼采孔廣森東冬分部說,定古韻為21部。另撰有 《說文六書錄》、《說文質疑》、《說文系傳訂訛》、《經典正字》、《隸書糾謬》等,另有 《音學辨訛》、《唐韻再正》等今已不傳。
江有誥是清代古音學的集大成者,《音學十書》匯集了他的最主要的音韻學著作10種,這10種著作是:1. 《詩經韻讀》4卷; 2. 《群經韻讀》1卷; 3. 《楚辭韻讀》1卷,附《宋賦韻讀》1卷;4.《先秦韻讀》2卷;5. 《廿一部韻譜》(未刻);6. 《漢魏韻讀》(未刻);7.《諧聲表》1卷;8. 《入聲表》1卷,附《等韻叢說》1卷,9. 《四聲韻譜》(未刻);10. 《唐韻四聲正》1卷。
《詩經韻讀》等4部“韻讀”,是把周秦時代所有的韻文都匯集在一起,逐篇注明它們的韻腳和所屬古音韻部。同時對于古今音讀不同的韻字,又注云“音某”,“某某反”等,以示該字的上古音讀。書中對于相鄰兩個韻部的字通押者,稱為“通韻”;對于相隔一個韻部而通押者,稱為“合韻”;對于相隔兩三個韻部而通押者,則稱為 “借韻”。
《諧聲表》一書,是根據“同諧聲者必同部”的原則,以古韻、漢韻和《說文》聲符為依據,把1139個聲首分別歸入21韻部之中。根據這些聲首,可以把先秦典籍中的漢字基本上全都歸入21個韻部之中,這是僅僅依靠先秦韻文的系聯所不能達到的。
《入聲表》一書,是從諧聲系統、一字兩讀、先秦韻文中平、上、去聲和入聲的通押等方面來考察上古入聲的歸屬。表中列出平、上、去、入四聲各韻部,而將入聲或獨立成部,或并入陰聲韻部。所附《等韻叢說》一書,是用等韻學原理來辨正今音的訛誤,目的仍然是為古音學服務。
《唐韻四聲正》是根據“古詩必同調相諧”的原則,排比大量先秦兩漢的韻文材料,一一指明《唐韻》中字調與上古不同者。此書仿顧炎武《唐韻正》之例,每一字頭下,博采三代秦漢之韻文為證據,以證明古人實有四聲,只是某些字的聲調不同于今音。
《音學十書》全面地反映了江有誥的古韻學思想和觀點,也大致代表了清代古音學的總體研究水平,為漢語音韻學的重要著作。不過,此書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它用上古聲調來“正”中古聲調,就跟顧炎武的《唐韻正》一樣缺乏歷史發展的觀點,它認為上古詩歌全都同調相諧,也顯得過于主觀武斷。
上一篇:《音學五書》的主要內容,《音學五書》導讀
下一篇:《音韻闡微》的主要內容,《音韻闡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