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的主要內容,《血證論》導讀
《血證論》是中醫血證專著。清唐宗海著,成書于光緒十年(1884),主要版本有光緒十年(1884)刻本;光緒十六年(1889)刻本(附《醫學一見能》);上海大達圖書局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等。
唐宗海(1847—1897),字容川,四川彭縣人,清末中醫學家。光緒乙丑(1889)進士,授禮部主事。少時學文,因父多病而留心醫學,對氣血學說頗為重視。由于血證自古絕少名論,故從《內經》、《難經》及仲景之書中探求有關論述,結合個人經驗進行闡發,“將失血之證精蘊奧義一一發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補前賢所未備,務求理足方效,不為影響之談”,著成中醫史上第一部血證專著《血證論》。清朝末年,西方醫學大量輸入我國,時人反響不一。唐氏是從維護中醫的愿望出發,首次明確提出“中西匯通”的醫家。其著書立說,常從中西匯通的角度論述問題,是中西醫匯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初名 《中西醫刊》)、《本草問答》、《傷寒論淺注補正》、《金匱要略淺注補正》,后來唐氏將此四書與 《血證論》合刊為《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此外,尚有《醫易通說》、《六經方證中西通解》 等著作。
本書8卷,約13萬字。前有自敘。卷1為總論,首述陰陽水火氣血、男女異同、臟腑病機、脈證生死、用藥宜忌; 卷2—5分論血上干 (吐血、嘔血、咯血、鼻衄、齒衄等14條)、血外滲 (汗血、血箭、跌打出血等)、血下泄(便血、尿血、經血、崩漏、產血等)、血中瘀 (瘀血、蓄血、血臌、經閉等)總計32條; 卷6為失血兼見諸證,備舉與失血有關之證,共40證;卷7—8為方解,共編列本書引用古今方201首,間議諸方適應的病機及方義,以備查檢。
本書系統論述血證的病因病機及證治要點,闡發了許多新的見解。其發明處,多證諸經驗,且引申古義,旁參西法,分門別類,以便應用。其學術思想主要有:1. 氣血水火互相維系、互相資生的生理觀念:人身不外陰陽水火,水即化氣,火即化血,而氣與血,水與火更互根依存。況且運血者即是氣,守氣者即是血,氣為陽,氣盛即為火盛,血為陰,血虛即是水虛。水火氣血存在形式雖是不同,但屬于同 一整體的兩個方面,合則為一,分則為二,互資共生。就五臟與氣血關系而言,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主于肺,脾胃居中州,間運上下,在人體氣血水火的生化及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故治血必兼顧脾胃。2. 血病治氣的治療思想: 氣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所謂“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 血為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氣結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迫則血走”。本書基于這種認識,詳析了各種血證的病機,并主張以調氣和氣為主要原則,以和法為治血第一良法。調和氣血具體的方法又分為調氣 (包括降逆氣,瀉實火)、補氣(包括補虛、升陷)兩方面。3. 止血復正的四大法則:圍繞止血復正的總則,本書對出血證,具體地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步治法,前后兼顧,互相呼應。以止血言,用藥往往兼顧到消瘀,而消瘀實寓寧血之功。以祛瘀言,它既可消除或減少重復出血的危險,又能免罹損證的后患,其中也蘊有止血和補血的含義。另外,本書在血證選方議藥方面也有獨到見解。
《血證論》是研究血證的重要文獻。他 “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內經》的臟腑、經絡、臟腑學說以及東垣脾胃無氣升降理論、朱丹溪重視陰血的觀點、王清任活血化瘀方藥等,都不同程度地滲入了他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中。本書問世百年以來,翻印達十余次,流傳甚廣,影響很大,豐富和發展了祖國醫學的血證論治。近幾十年來本書也多次排印出版,對活血化瘀理論與臨床的研究,有一定影響。今人裴正學等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本書作了評釋。
參考文獻
- 裴正學、 卯新民: 《 (血證論)》評釋》,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0。
上一篇:《虞初新志》的主要內容,《虞初新志》導讀
下一篇:《西京雜記》的主要內容,《西京雜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