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綱論》的主要內容,《玄綱論》導讀
《玄綱論》是唐代道教義理著作。吳筠撰。以天寶十三年(754)上進唐玄宗,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吳筠(?—778)字貞節,自號宗玄子,后人稱曰宗玄先生。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一說為魯中儒士。早習儒業,舉進士不第。年15隱南陽倚帝山。開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訪道茅山,又游浙江天臺,與詩人李白、孔巢父等詩篇酬和。以文名世,唐玄宗召為翰林。玄宗問以道法,對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耳。”又問神仙修煉事,答以“此野人之事,當以歲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留意。”后入嵩山從潘師正弟子馮整齊受上清經法,遂苦心鉆研,盡通其術。安史之亂前后,隱茅山、廬山,及兩京失陷,復入天臺、剡中。另著有《宗玄先生文集》3卷等傳世。
書前有進《玄綱論》表,謂此論“總括樞要,謂之《玄綱》,冀循流派而可歸其源,闡幽微而不泄其旨。至于高虛獨化之非,至士登仙之由,或前哲未論,真經所略,用率鄙思,列于篇章”。正文3篇總33章,約7千字。上篇明道德凡9章,依次為:道德章、元氣章、真精章、天稟章、性情章、超動靜章、同有無章、化時俗章、明本末章;中篇辯法教凡15章:神道設教章、學則有序章、陽勝則仙章、虛明合元章、以陽煉陰章、形動心靜章、神清意平章、行清心貞章、真人為儔章、仁明貞靜章、立功改過章、制惡興善章、虛白其志章、委心任運章、虛凝靜息章;下篇析凝滯凡9章:會天理章、畏神道章、率性凝神章、道反于俗章、專精至道章、長生可貴章、道無棄物章、明取舍章、以有契無章。
上篇9章從人物生成、性情等角度論述“道德”之義,說“道而生之之謂道”,“畜而成之之謂德”,道德貫穿事物生成的始終,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由于道德生成無跡象可求,所以又稱之自然。又認為萬象之端兆朕于元氣,由元氣而生成萬殊物類,“遷變罔窮”,道德之體則在“終而復始”的遷變中“應感不窮”。并認為人稟道而生,人性原與道同,但“以性動為情,情反于道,故為化機所運”,輪回于存亡之域,修性則能“復與道同”。修道者心靜而氣動,心靜同于道,氣運存乎形,此即超動靜。同于道者可自有返于無,一如道從無生有。有同于無則不死不滅,而“與造物者為儔”。又繼承漢儒“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認為“道德無興衰,人倫有否泰。古今無變易,性情有推移”,所以道德是異化時俗的根本,而仁義禮智為治化之末。
中篇15章主要論述修養方法。說學道的次序是“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棲于靈寶,息于洞真。皆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修養方法有修命和修性二種,修命即養陽和之氣,認為“以陽靈煉革陰滯之氣,使表里虛白,洞合至真”,則能證道登仙。修性即虛凝靜息,認為“道不欲有心,有心則真氣不集;又不欲苦忘心,苦忘心則容邪來舍”,所以要委心任運,忘其所趣而任之自然。
下篇9章以答問形式辨析老莊是否崇尚仙道、神明是否知善惡行報應等問題。此論篇幅雖小,但為道教史上的名篇,是研究盛唐道教思想的重要資料。后世道流著述,也往往征引其說。
上一篇:《玄珠錄》的主要內容,《玄珠錄》導讀
下一篇:《玄門大義》的主要內容,《玄門大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