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明史》,在二十四史中除馬、班、范、陳四書外,最為精善,殆成學界公論了。《明史》雖亦屬官局分修,然實際上全靠萬季野。錢竹汀說:“乾隆初,大學士張公廷玉等奉詔刊定《明史》,以王公鴻緒《史稿》為本而增損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手。”(《潛研堂集·萬季野傳》)蓋實錄也,……蓋明史館總裁,自徐元文后,繼任者為張玉書,為陳廷敬,為王鴻緒,都敬禮季野。季野費十幾年功夫,才把五百卷的《明史稿》著成。季野卒于京師,旁無親屬,所藏書籍數十萬卷,都被錢名世其人者全數乾沒去,《明史稿》原本,便落在王鴻緒手。……他得著這部書,便攘為己有,叫人謄抄一份,每卷都題“王鴻緒著”,而且板心都印有“橫云山人集”字樣,拿去進呈,自此萬稿便變成王稿了……最可恨者,他偷了季野的書,卻把他改頭換面,顛倒是非,叫我們摸不清楚那部分是真的,那部分是假的。 ○近人·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述要]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是較為精善的一種。《明史》雖屬官修,但實際上是依靠萬斯同(字季野)的《明史稿》才編撰成功。錢大昕(號竹汀)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等奉詔刊定《明史》,以王鴻緒(一號橫云山人)的《明史稿》為底本進行增刪,而王稿大都出自萬斯同之手。”這是實話。明史館總裁張玉書、陳廷敬及王鴻緒都聘請萬核定史稿。萬花了十幾年的功夫,才完成五百卷的《明史稿》。萬在北京去世,身邊沒有親屬,《明史稿》的底本便落入王手。王拿去進呈,從此萬稿變成了王稿。最可恨的是,王將萬稿改頭換面,顛倒是非,令人真偽難辨。
[事主檔案] 萬斯同(1638—1702) 清史學家。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浙江鄞縣人。黃宗羲學生。康熙十七年(1678)被薦博學鴻詞,力辭不就。次年到北京,以布衣參加修撰《明史》,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熟悉漢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認為撰寫史書必須“事信而言文”。著有《歷代史表》、《歷代宰輔匯考》等。
上一篇:《“聞”、“聽”意重 薩都剌 虞集》
下一篇:《《曇花記》為懺悔文 屠隆 沈德符 馮夢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