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的主要內容,《新修本草》導讀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唐代政府組織編修的藥典。蘇敬等撰。唐顯慶二年,蘇敬向朝廷奏表請修本草,唐高宗乃敕其與名醫方家及勛臣李勣、長孫無忌、孔志約等20余人編撰,顯慶四年(659) 書成。該書以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一書為基礎,經增補修訂而成。全書分本草、藥圖、圖經三大部分。其最早著錄見于《舊唐書·經籍志》,載“本草經圖,七卷,蘇敬撰;新修本草,二十一卷,蘇敬撰;新修本草圖,一十六卷,蘇敬等撰;本草音,三卷,蘇敬等撰”。《唐書·藝文志》載:“本草,二十卷; 目錄 一卷;藥圖二十卷; 圖經七卷”。《宋史·藝文志》、宋 《通志 ·藝文略》、《崇文總目》,明 《國史·經籍志》,清《經籍訪古志》等均有著錄或輯要。原書流傳300余年至宋亡佚。現存內容主要有兩類,一是經歷代本草書如《蜀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收載轉傳下來。二是原書的殘存手抄本,目前發現有兩種,一種是1900年在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乾封 二年(667)手抄卷子本卷10殘卷和卷18片斷,現分別存放于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編號S·5134)和法國巴黎圖書館 (編號P·3714); 另一種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 兵部郎中傅云龍在日本得到的日天平三年(731) 手抄卷子本的殘本10卷,現行本是據以上資料輯復而成,主要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1936年大阪本草圖書刊行會影印書寫卷子本,尚志鈞輯校的輯復本等。
蘇敬(599—671),唐著名藥學家。曾官任朝議郎,遷右監門長史、騎都尉。宋大觀避諱,名書作蘇恭或蘇鑒。唐顯慶二至四年(657—659) 與李勣等20余人撰成《新修本草》共54卷。尚善治腳氣名于時,著《腳氣方卷論》(已佚),后由吳升將其與唐臨、徐玉的《腳氣論》 合編為 《 三家腳氣論》 2卷。
《新修本草》原著54卷,其中正文20卷,目錄1卷; 本草圖25卷,目錄1卷; 本草圖經7卷。圖及圖經均已失傳。現存正文亦不全、缺卷1—2、卷6—11、卷16。正文除序例外,論述藥物850種,分為9類,即玉石部、草部、木部、獸禽部、蟲魚部、果部、菜部、米谷部、有名未用部。除有名未用部外,均分上、中、下三品各論。各卷對藥物的性味、主治、用法及產地良劣、采集時間等均有詳細論述。
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組織編修和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最早的紐倫堡藥典(1542)早883年,在世界藥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系統地總結了唐以前藥物學的成就,保存了《本草經集注》等大量古本草論著的原文,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它所收載的藥物,不僅有論述,而且有藥圖和對圖的說明,新增加114種藥物;所有藥物都是由政府“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征集、查實而錄,故其藥物搜羅之廣、可靠程度之高、臨床應用之效,都為歷代本草無可比擬。
本書撰成后,唐朝政府即列入學醫的必修課目,很快流傳全國,成為藥物學權威著作,直至宋代《開寶本草》問世,才逐步取代它的地位。早年即傳至國外,731年即有日本手抄本問世,在日本、朝鮮等國也都曾作為學醫的法定課目。現代研究主要是對原書的輯復,已有日本岡西為人輯本,國內的尚志鈞輯本。
參考文獻
- 1. 唐李勣等撰: 《新修本草》,上海衛生出版社,
- 1957。
- 2. 唐蘇敬等撰、尚志鈞輯校: 《唐·新修本草》(輯復本),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上一篇:《新儀象法要》的主要內容,《新儀象法要》導讀
下一篇:《新制諸器圖說》的主要內容,《新制諸器圖說》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