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津討原》的主要內容,《學津討原》導讀
《學津討原》是清代 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張海鵬輯錄。所輯諸書以經史實學、朝章典故、遺聞軼事為主,取舍精嚴,考證詳確,所輯皆本原書,無一刪節。取北齊劉晝《新論·崇學》:“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币蛞悦?。有嘉慶十年(1805)虞山張氏照曠閣刊本,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清張氏刊本影印本。
張海鵬(1775-1816),字若云,號子瑜,昭文(今江蘇常熟)人。年21歲補博士弟子員,家世好藏書,其父張仁濟辟照曠閣為藏書之所,多存宋元舊刻。張氏早年即屏絕科場名利,立志藏書、讀書,以刻印古書為己任。除刊刻《學津討原》外,還刊有《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匯鈔》。他曾說:“藏書不如讀書,讀書不如刻書,讀書只以為己,刻書可以澤人。上以壽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來之沾溉,其道不更廣耶?”
該書之編刊汲取了汲古閣毛氏、知不足齋鮑氏等之經驗得失,收書宗旨以實用、罕見、系統為主,因毛晉《津逮秘書》加以增刪編訂,刪去詩話、書畫題跋及《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之類的偽書,又廣羅明以來之罕見舊本,并請學者、藏書家何元錫從杭州抄寫了外人罕睹的四庫秘本,增入其中。毛書收錄止于元,此書則下及明,皆經史要籍,有俾實用。凡見于四庫著錄者,書后皆附提要,其無提要者,均撰跋語,詳述其始末原委。全書共20集,172種,1043卷。按經、史、子、集之順序編次先后,每一大類下之小類亦按順序編排。1至4集為經部,5至8集為史部,9至20集前半部分為子部,20集后半部分為集部。經部收錄了自周至明的經學論著30部。其中第1集收宋以前的易學著作8部;第2集收有關《尚書》之論著3部,有關詩經之論著5部,大多是漢、宋人之著作;第3集收禮、春秋、論語、樂類著作8部,第4集收小學類著作6部。史部收錄著作39部,其中第5集收入編年體史書4部,皆宋人所著,包括《稽古錄》、《通鑒地理通釋》等名著。第6集收入雜史13部,以宋人著作居多,史料價值較高的有《大唐創業起居注》、《吳越備史》、《綏寇紀略》等。第7集收地理類著作11部,其中《東京夢華錄》、《夢梁錄》分別反映了宋代開封和杭州的風土和社會生活,《佛國記》、《諸蕃志》、《海語》則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珍貴資料。第8集收入了職官、政書、史評、金石目錄等類著作共11部,其中《唐國史補》和《明宮史》分別是研究中唐社會歷史和明代宮廷制度的重要資料,《泉志》是我國古代第1部錢幣學著作。子部份量最大,收錄的著作也最多,共收入98部著作,其中筆記雜俎類又占了較大的比例。第9集收入了天文、算法及術數類著作計10部。第10集收入《齊民要術》、《紀效新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農、兵、醫類著作共5部。第11集收入唐宋人之書畫論著6部。自12集以下至19集共8集,除第16集之后半部分為《硯譜》、《茶經》之類的譜錄類著作。第19集后半部為幾部小品類書籍外,其余各集共60余種皆為筆記雜說,其中部分為唐以前作品,余多為宋人之作。這些書籍內容復雜,資料豐富,有一些還是從當時常人難以見到的《四庫全書》中輯得的。其中第12、13集多為以考證和研索見長的學術類筆記,著名的有《意林》《李氏刊誤》、《考古編》、《夢溪筆談》、《學齋占畢》、《東觀余論》、《鼠璞》等,第14集、15集前半部分,第17至19集則多系以記載見長的史料筆記,其中較著名的有《唐摭言》、《涑水記聞》、《春明退朝錄》、《歸田錄》、《曲洧舊聞》、《春渚紀聞》、《河南邵氏聞見錄》、《揮塵錄》、《桯史》、《茅亭客話》、《老學庵筆記》、《齊東野語》等,第16集則幾乎全收志怪類筆記小說,著名的《搜神記》、《搜神后記》、《酉陽雜俎》、《杜陽雜編》、《稽神錄》等。第20集前半部收入宗教類著作,包括道教4部、佛教1部。集部數量最小,僅收入詩文評論類著作6部,其中較有影響的有《樂府古題要解》、《詩品》等。
該書是清代后期出現的一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綜合叢書,它篇幅龐大,輯書廣博,編次得法,去取適當,尤其是將許多當時世人難見的珍籍秘本匯為一編,公諸于世,極大地滿足了一般士人讀書求學的要求,故該書刊刻之后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起到了推廣學術、傳播文化的作用。在今天看來,該書保存了大批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對研究我國自古至明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習慣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正如《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所稱:“漢唐著述,宋元稗乘,搜輯頗備,實叢書之權輿,學術之淵藪也。”(《續修四庫全書》,第九冊,P234)
上一篇:《學古編》的主要內容,《學古編》導讀
下一篇:《學蔀通辨》的主要內容,《學蔀通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