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的主要內容,《外臺秘要》導讀
《外臺秘要》又名《外臺要方》,是中醫(yī)學方書。唐王燾輯。成書于唐天寶十一年 (752),《唐書·藝文志》最早著錄。現(xiàn)存主要版本有李木齋跋宋刻殘本;日延熹四年(904)翻宋刻本:1065年經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校刻后,至明崇禎十三年(1640)又有新安程衍道校勘本;清初翻刻經余居本;《四庫全書》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影印出版。
王燾 (約670—755)。唐郿(今陜西郿縣) 人,唐代醫(yī)學文獻整理家。出身世代官僚家庭,青年時對醫(yī)學產生濃厚興趣,常請教于醫(yī)學名家,醫(yī)理淵博。約于公元8世紀初,曾于唐代國家圖書中心弘文館任職,得以博覽群書,在長達20余年間,他沉醉于弘文館數(shù)千卷醫(yī)藥文獻之中閱讀、鑒賞、摘錄。凡所參考之書,皆逐條地鑒別摘錄,去粗蕪,采精華;凡經摘錄者,必注明出自某書某卷,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積累了大量寶貴的醫(yī)學文獻資料。后因觸犯統(tǒng)治階級戒律,被貶守房陵,乃根據(jù)數(shù)十年搜集摘錄的大量文獻資料,分類編輯,校勘正誤,“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shù)千百卷”,歷經10個寒暑,終于編成此書。取《魏志》“蘭臺”(即宮內藏書處)為“外臺”之謂(一說因出守于外),命名為《外臺秘要》,使前人的理論研究與方劑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結合起來。
本書40卷,約100萬字。分1104門。卷1-2為傷寒,卷3—6為天行、溫病、黃疸、瘧疾、霍亂等;卷7—20為心痛、痰飲、胃反、咳嗽、肺瘺、消渴、積聚、胸痹、中風、虛勞、水病等內科雜病;卷21為眼疾;卷22為耳鼻牙齒唇口舌咽喉病;卷23—24為癭瘤、癰疽發(fā)背;卷25—27為痢、痔、淋并大小便難諸病;卷28為中惡蠱注自縊暍死等;卷29為墜墮金瘡;卷30為惡疾大風等病;卷31—32為采藥時節(jié)、所出土地、丸散酒煎及面部諸病;卷33—34為婦人病;卷35—36為小兒病;卷37—38為乳石;卷39—40為明堂灸法、蟲獸傷人及六畜疾等。
本書的主要學術貢獻之一,是理論研究與治療方劑的全面系統(tǒng)結合。書中1104門中,每門皆先論述病因病機,而后列述方劑。其有關病因病機的內容,多采自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各種傳染病,如傷寒、天行溫病、瘧疾、虛勞等,從病因病機理論到治療方藥,都有較詳盡的記載。其關于肺癆患者可出現(xiàn)午后潮熱、面部潮紅以及盜汗、身體日益消瘦等癥狀的記載,該病有赤黑色大便或腹水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則是發(fā)展嚴重的象征等論述,均十分可貴。貢獻之二,是保存了相當廣泛的醫(yī)學資料。本書論述的疾病包括內、外、婦、兒、骨、皮膚、五官等科,且記載了中毒、急救、獸醫(yī)等方面的內容,收方達6000余首,“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許多資料除采自政府所藏各家方書外,很大部分選自民間單方、驗方。唐以前及初唐之醫(yī)學著作,如《近效方》、《古今錄驗方》、《肘后方》、《刪繁方》、《染師方》、《小品方》、《骨蒸病灸方》等,都賴 《外臺秘要》之保存,使今天尚能窺其大略。故清徐靈胎在《醫(yī)學源流論》中稱“歷代之方,于焉大備……唐以前之方,賴此書以存,其功亦不可泯”。學術貢獻之三,是創(chuàng)造了整理醫(yī)學文獻詳注出處的科學范例。本書千余門中所引的理論與方劑等,都一一注明原始出處和來源、書名和卷數(shù)。若該方、論同出于多種醫(yī)書,也都詳列不誤,有的還注明作者校勘正誤的意見。如卷11指出消渴(糖尿病)的診斷,小便甜是一項重要依據(jù),并注明該項論述出自 《近效方》和《古今錄驗方》;卷29述竹片類裹固定骨折,固定部位要大、要早、不可轉動等原則,注明引自 《肘后方》、《千金方》、《刪繁方》等書;本書為我國詳注引文出處、卷第最早之文獻,為研究我國醫(yī)療技術史及發(fā)掘中醫(yī)學術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和考察依據(jù)。宋孫兆稱曰:“……且古已如張仲景、集驗、小品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雖載諸方中,亦不能別白,王氏編次各題名號,使后之學者,皆知所出,此其所長也。”
本書刊行之后,影響很大,自宋迄今,多次翻刻,版本達19種之多,是研究我國唐以前醫(yī)學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很早就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家。日本醫(yī)家丹波康賴編撰于982-984年間的《醫(yī)心方》以及朝鮮金禮蒙撰成于1445年的大型醫(yī)學類書《醫(yī)方類聚》,都大量引用了《外臺秘要》的內容。近年來對本書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本書對唐以前醫(yī)學的研究和佚書的輯校工作,填補了醫(yī)史和方書研究中的空白。
上一篇:《夏侯陽算經》的主要內容,《夏侯陽算經》導讀
下一篇:《外科正宗》的主要內容,《外科正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