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的主要內容,《醫說》導讀
《醫說》系中醫醫史、醫話類著作。南宋張杲撰輯。初撰于宋淳熙十六年 (1189),刊行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宋《直齋書錄解題》最早著錄。現存最早版本為宋刊本,已殘缺。后世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張子立刻本; 嘉靖二十五年(1546)沈藩校刻本;新安吳勉學師古校刻本;萬歷 三十七年(1585)刻本;清《四庫全書》本等。國外刊本有朝鮮活字本和日本翻印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據癸西夏五陶風樓宋刊本影印出版。
張杲 (生卒年不詳),字季明,宋代新安 (今安徽歙縣一帶)人。家中三世業醫,杲師其父彥仁,彥仁師其父子發,子發師其兄擴,擴則師宋代著名醫學家龐安時。至杲醫理尤精。張氏博覽群書,尋覓見聞,銳意搜集醫事典故,凡涉于醫者,則分類收載。及至晚年,猶搜訪不輟,共歷時30年,將“目覽之文,耳聽之說”編成此書,以 《醫說》 名之。
本書共10卷,49門。卷1為歷代名醫,摘錄了由伏羲、神農至唐代王冰共146位醫家姓名與生平傳略、按年代順序排列之。卷2分醫書、本草、針灸、神醫4部分,介紹有關《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千金方》等醫書的簡況及經史子集中記載的有關針灸歷史、針法、針術、針灸奇案及名醫醫事活動的內容。卷3為集錄神方(驗方)、診法和論述傷寒與諸風病的有關文獻資料。卷4為有關勞瘵、鼻衄吐血、頭風、眼疾、 口齒喉舌耳疾、骨哽、喘嗽、翻胃諸疾的文獻摘錄。卷5摘載心疾健忘、膈噎諸氣、消渴、心腹痛、諸瘧、癥瘕、諸蟲的論述。卷6包括臟腑泄痢、腸中痔疾、癰疽、腳氣、漏、腫癭、中毒、解毒等。卷7為積證、顛撲打傷、蛇蟲獸咬犬傷、奇疾、湯火金瘡、食忌。卷8包括服餌并藥忌、論證、論醫。卷9為養生修養調攝、金石藥之戒及婦人門。卷10為小兒門諸證及瘡、五絕病、 疝癉痹等。
本書是醫史、醫話、文獻摘要匯編中比較早且有代表性的 一種,搜羅宏富,涉及而廣,從醫家、醫書、醫史至本草、驗方、診法、治則;從各科疾病的診治,到飲食宜忌、調養攝生;從醫德教育到疑難病的證治無所不包。集南宋以前多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資料之大成。書中匯聚的許多醫案、醫話,情節生動,發人深省。如趙學敏《串雅·序》中“歐陽子暴利幾絕,乞藥于牛醫”和 “李防御治嗽”的故事皆載本書中。另外還記載了不少怪疾險癥,奇方異治,增廣讀者見聞,保存了眾多民間醫學醫術和有關衛生保健的資料。本書的另一特點是所搜資料都注明出處,多可依據。僅“歷代名醫” 一節,即引用了從 《帝王世紀》、《本草經》、《史記》、《周書》、《素問》、《列仙傳》、《左傳》、《列子》、《甲乙經》、《后漢書》、《神仙傳》、《魏志列傳》、《梁七錄》、《梁十錄》、《博物志》、《蜀志》、《晉書》、《養生方》、《南齊史》、《后魏書》、《宋書》、《齊書》、《隋書》、《唐書》、《千金方》 等多種文獻。
本書以豐富的資料、生動活潑的形式,為歷代讀者贊賞和仿效,后世續有同類之作,如明周恭撰《續醫說會編》、明俞弁撰《續醫說》等。因本書采擷之內容,平常之理,變異之情,兼而有之,以擴充耳目,增廣見識為目的,所以也輯有 一些佛、道宗教迷信內容,有少量神怪駁雜之處,然無非假托神鬼以辨證處方,隱惡揚善以醫德為尚,語雖涉因果而近于荒誕,卻不無警世之意,且具有值得探討的病因病機存于其中。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謂: “蓋三世之醫,淵源有自,固與道聽途說者殊”,“取材既富,奇疾險癥,頗足以資觸發”,是一部重要的醫學參考書。
上一篇:《醫經溯洄集》的主要內容,《醫經溯洄集》導讀
下一篇:《醫貫》的主要內容,《醫貫》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