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虛字集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古書虛字集釋》,今人裴學海撰,10卷。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重刊。
作者在自敘中,著重說明劉淇、王念孫、王引之、俞樾、楊樹達諸人對虛字的研究,已很詳備,且多精確之發明,但也不免偶有誤解;同時,類書引用古書往往有以意妄改的地方;因此,從周秦兩漢的古書中尋取材料,采用劉、王、俞、楊等人的說法,編成此書,以補充前人和時賢沒有談到的內容,糾正錯誤,引申發揮未盡之意。這部書也用唐守溫的36字母為編字順序,第1、2、3、4卷,收的是喉音字;5卷收的都是牙音字;6卷收的都是舌音字;7、8、9卷收的都是齒音字;10卷收的是唇音字。由于凡不見于周秦兩漢之書的虛字以及已為別人閘釋完備的字一律不收,所以本書編入的字比《助字辯略》和《詞詮》都少,一共只有290個字。古漢語的虛字,同實字一樣有本義和引申、假借之意。本書對字義的這3種區別,采用了不同的說解方法:對于本義是直接闡釋。對于引申義,是由正反兩方面的意義來聯系解釋。對于假借義,則以同音的字,雙聲疊韻的字或聲近通用的字等等的聲音來聯系解釋。從而補充和引中了《助字辯略》、《經傳釋詞》等書漏略的內容,對于讀周秦兩漢的古書有些幫助。
這本書也有它不足之處,同《經傳釋詞》一樣,由于取材范圍的限制,不能從發展上把古漢語虛字的用法加以系統的說明。
上一篇:《叔本華論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古今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