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的主要內容,《中原音韻》導讀
《中原音韻》是中國古代韻書。元周德清著,初稿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定本大約刊印于元元統元年(1333)。版本有明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本; 明 《嘯余譜》本,初刻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復刻于清康熙元年(1662); 明訥庵本,刻于正統六年(1441),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出版。
周德清(1277-1365),字挺齋,元江西高安人。音韻學家、戲曲家。著作除 《中原音韻》外,又作有許多散曲,收在元楊朝英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中。
周德清作為一個散曲作家,對于北曲的創作和演唱都有深入的研究。他鑒于當時一些作家和藝人的不講究格律,同時為使北曲的體制、音韻和語言具有明確的規范,于是把當時著名戲曲家關漢卿、馬致遠等人作品中的韻字匯編成韻譜,并根據自身的體驗總結出一套創作方法,寫成了 《中原音韻》一書。
《中原音韻》共2卷,分為兩大部分:一、韻譜。收集了曲子里常用作韻腳的5000多字,按照當時北方話的語音系統加以分類編排。二、正語作詞起例。這是關于韻譜的編制體例、審音原則和宮調的創作方法的說明。
本書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曲韻韻書,其中的有關理論和創作方法是從當時北曲的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材料歸納出來的,因此本書在戲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于北曲的創作和演唱發揮了很強的規范作用,尤其是在審音定韻方面,后人甚至 “兢兢無敢出入”。(明王冀德《曲律·論韻》)即使在北曲衰替、南曲勃興的時候, 南曲韻書如范善溱的 《中州全韻》、 王鵕的《中州音韻輯要》、周少霞的《增訂中州音韻》等,也無不承襲 《中原音韻》的編制體例。
《中原音韻》又是歷史上第一部以當時口語為描寫對象的韻書。在此以前,《切韻》一系的韻書都是把當時甚至前代的文學語言的讀書音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而讀書音總是跟當時流傳在人民群眾口頭上的活生生的口語有著一定的距離。周德清則不然。他批評“動引《廣韻》為證”的人是 “泥古非今,不達時變”,指出: “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自序》)同時周氏一再申明他的書是根據 “前輩佳作”,而十三四世紀的北曲語言是極為接近當時口語的,由此可見,周氏之書實在是當時中原雅音的忠實記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此書就不只是后人研究戲曲的重要參考,而且也是后人研究十三四世紀近代語音的重要史料。
《中原音韻》共分19個韻部,即東鐘、江陽、支思、齊微、魚模、皆來、真文、寒山、桓歡、先天、蕭豪、歌戈、家麻、車遮、庚青、尤侯、侵尋、監咸、廉纖。每一韻部中又以四聲分類,即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在每一聲調中,又以同音字分組,同音字組之間用圓圈隔開。此書不立入聲韻,入聲字分別附在平聲陽、上聲和去聲之后。據研究,《中原音韻》包含聲母21個、韻母46個,聲調4個或5個。其中最重要的語音現象是:1.濁音清化。中古全濁聲母普遍清聲母化,如果這個全濁聲母是塞音、塞擦音,那末在平聲字中變為相應的送氣清聲母,在仄聲字中變為相應的不送氣清聲母,如果這個全濁聲母是擦音,則變為相應的清擦音。2.平分陰陽。中古的平聲依據聲母的清濁分為陰、陽兩調,凡清聲母為陰平調,濁聲母為陽平調。3. 濁上變去。隨著全濁聲母清化,全濁上聲字全部變為去聲字,跟中古的去聲字合流。4. 入派三聲。入聲字分別派入陰聲韻的平聲陽、上聲、去聲之中。
關于《中原音韻》一書的研究,明清時代已經開始,如王驥德《曲律·論韻》、呂坤《交泰韻·辨五方》和毛先舒《聲韻叢說》等,都對周氏之書是否真正代表中原語音之正,有過討論。本世紀三十和四十年代,語言學界對此也曾有討論;而六十年代以后,這一討論漸趨熱烈。各家討論的焦點是:1. 聲母的數量和音值,羅常培認為有20類聲母,趙蔭棠認為25類,陸志韋認為24類,楊耐思認為21類。2. 入聲的存在與否,陸志韋認為周氏之書仍有入聲,王力認為當時實際語音已無入聲,董同和認為周氏自己的方言中有入聲。3. 周氏之書的音系基礎,王力認為音系基礎是元朝大都話,陸志韋主張《中原音韻》不是現代北京音系的祖語,李新魁認為音系基礎是以洛陽為代表的河南方言。
參考文獻
- 1.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商務印書館,1936。
- 2.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 3.李新魁: 《中原音韻音系研究》,中州書畫社,1983。
- 4. 寧繼福: 《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上一篇:《中興館閣書目》的主要內容,《中興館閣書目》導讀
下一篇:《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的主要內容,《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