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蘇聯長篇小說。作者肖洛霍夫(1905~1984)。本書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金人譯。肖洛霍夫的作品除《靜靜的頓河》之外,長篇《被開墾的處女地》及短篇《一個人的遭遇》等都有廣泛影響。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靜靜的頓河》共4卷8部,自1928年問世,1940年出齊。小說描寫1921至1922年間頓河哥薩克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十分深廣的社會內容。
居住在頓河邊一個不大的村莊里的青年葛利高里應征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十字勛章,十月革命勝利后,葛利高里參加紅軍,率連隊與白匪頑強作戰。后來因不滿軍事委員會主席殘殺被俘人員,在叛軍進入村莊后,當地人嚴重分化。葛利高里加入叛軍,并瘋狂向紅軍進攻。1919年10月,斯大林來到南方,指揮紅軍大反攻,很快打垮了白軍,葛利高里想逃往國外,沒有成功,只好返回家鄉。后來他又聽信謠言,再次加入匪幫。1922年這股匪幫遭到覆沒,葛利亞里走投無路,神情恍惚地返回家鄉。
《靜靜的頓河》卷帙浩繁,結構龐雜,但繁而不贅,雜而不亂,完整嚴謹,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匯成一幅歷史的畫卷,堪稱一首壯觀的史詩。小說反映的是俄羅斯歷史上紛雜奇特的一頁,作者面臨的是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所經歷的一股最湍急的激流,沒有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使小說蘊含的社會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很高的境地。
上一篇:《集異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預測與前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