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飄流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發表于1719年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小說受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經歷啟發,以回憶錄的形式寫成。作品發表后,受到熱烈歡迎,到19世紀末各種不同的版本、譯作甚至仿作已不下700版。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方原的中譯本。故事發生在16世紀的英國,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厭惡平凡的生活,3次出海遠航并在巴西購置了莊園。后在海上遇難,只身流落荒島。他利用沉船上的物品,戰勝了最初的困難,在島上定居過著漁獵生活,并不斷地擴充自己的事業。他種植谷物,制造陶,器,開牧場,建住房。以堅強的意志,戰勝種種困難,改善了自已的飲食和居住條件,通過艱苦的勞動,成為自然的主人。經過24年的孤獨生活,魯濱遜救了一個野人部族的俘虜,取名“星期五”,做為自己的仆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幫助一位被劫持的船長奪回商船,一同歸國。魯濱遜臨行前將劫船暴徒安置在島上,其后,又回島看望。在他的安排下,島上居民有所發展,魯濱遜將島上的土地分給每人一份,自已則成為島上領土的所有者和全權統治者。小說文體簡樸、明晰,語句通俗、淺顯,作為英國文學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作品塑造了世界文學中第一個資產階級正面典型形象。主人公體現出的實利主義原則,概括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特別是作品對勞動的贊美和頌揚人與自然斗爭的勝利,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上一篇:《鬼土日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鮑參軍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