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嚴于律己
寬以待人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處理個人與他人之間一種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就要求每個人都能做到嚴于律己,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己內心的需要和信仰。嚴于律己本質上是一種力行道義,心懷寬廣的人格特質。能夠真正嚴于律己的人才能真心地去寬容他人,才能讓人信服。寬以待人,即待人寬厚,不刁鉆苛求,這是中國古代處理群己關系時一直提倡的原則。
寬容別人的人和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春秋時期的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徵治國,都是不念舊惡而重用賢才的寬容態度。不論是開明國君還是臣子百姓,都把寬厚待人作為與人共處的基本態度。這種寬人的思想已經注入民族血脈之中,綿延流傳至今,出現了許多值得歌頌和稱道的典型人物、事例。春秋時期晉國李離過殺請死,就是嚴于律己的事例。李離是晉文公的執法官,由于誤聽不實之言而殺人。事后得知真相,李離請求被處死刑。晉文公將要免于處罰,李離認為“失刑則刑,失死則死”,于是不接受晉文公的赦免,伏劍而死。北宋時人呂蒙正,歷任太宗、真宗的首輔。他性格寬厚,以正道自持。他剛開始參與國家政事時,在朝堂,有人在簾后指點著他,說他不配參與朝政。呂蒙正佯裝沒看見。與他一起參政的人想去問問那個指責呂蒙正的人叫什么名字,呂蒙正制止了他,并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名字,那么就一輩子也不能忘記了,因此,不如不知道的好。”呂蒙正這種寬以待人、不記人過的行為,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就是要寬容他人,就是從古至今的傳統美德。孔子要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意思是對自己要求嚴格一些,對別人責備少一些),荀子提出了“兼容之道”,亦稱“容眾之道”,實質也是提倡寬容待人??梢姡瑢θ藢挘瑢簢溃@是中華民族的古訓,是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美德之一。
上一篇:小說·東周列國志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嚴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