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我國早最的一部詞集,收晚唐、五代詞人作品,由后蜀衛(wèi)尉少卿趙崇祚于后蜀廣政三年(940)編輯。收溫庭筠、皇甫松(二人晚唐)、張泌((南唐?)和凝(北漢)、韋莊、薛昭蘊、牛嶠、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詹、孫光憲、魏承班、鹿虔 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十四人后蜀)十八家作品500首,分為10卷。由于后蜀詞人繼承了溫庭筠的詞風,所以書中收溫詞最多,共66首,并且置于卷首。《花間集》顯示了晚唐五代士大夫的文學風尚,作者之一歐陽炯在序中說:“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tài)。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娼風。”正說明了這種情況。陸游批評說:“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嘆也哉!”(宋開禧本陸游《跋》)但在詞的發(fā)展上,這些作品又居于一定的樞紐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詩余體變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體制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花間集》的內(nèi)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只有少數(shù)作品較有現(xiàn)實意義。
《花間集》今存以南宋紹興、淳熙、開禧三種刻本為最早,后世各本多據(jù)以翻刻。李一氓《花間集校》(1958年、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兩次出版)對研究《花間集》原文有參考價值。另有李心若《花間集評注》、華連圃《花間集注》,均解放前版本。
上一篇:《自我的追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荒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