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侮·中法戰爭
1883—1885年中國清政府抵抗法國入侵的戰爭。乾隆中后期(18世紀下半葉),法國殖民者把目光投向遠東,并試圖在印度支那地區建立據點,打開通向中國內陸的通道。同治年間(1862~1874),法軍已占領越南南圻,控制了湄公河下游地區。同治十二年(1873),法國駐西貢總督杜白蕾派安鄴率領一支侵略軍占領河內,又連陷海陽、寧平、南定等城,妄圖占領北圻,以便沿紅河進入中國。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駐在中越邊境保勝地區的黑旗軍幫助抵抗法國侵略者。黑旗軍原為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活動于兩廣一帶的義軍,以七星黑旗為戰旗。黑旗軍為清軍所逼,由劉永福率領在越南北圻一帶繼續發展勢力。劉永福接受邀請后入越,在河內近郊擊斃安鄴,大敗法軍。光緒九年(1883),紙橋一役,又殲敵數百,擊斃法軍軍官李威利。九月,法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波滑率領,沿紅河進攻黑旗軍。在懷德、丹鳳等地受挫。黑旗軍也退守山西。另一路由孤拔率領海軍進攻越南首都順化,順化失陷。8月25日,法軍趁阮福時病死,越南政局不穩之時,強迫越南政府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法國政府任命孤拔為遠征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在越南北圻的法國陸、海軍,共9000人,后又增援15000人,準備攻取紅河三角洲的山西、北寧等地,驅逐那里的黑旗軍及清軍,以完全控制北圻。
面對法國武力進逼,清廷內部分裂為主戰、主和兩派,自《順化條約》簽訂后,主戰派占了上風,并極力主張采取攻勢。清廷命廣西巡撫徐延旭、云南巡撫唐炯馳赴北寧、山西前線,以固門戶,伺機克復河內。在海防上則確定以天津、廣東為重點,在沿海各省海口擇要布置,以防法國海軍襲擾;同時并命長江中下游各省察看沿江形勢,分布扼守,防敵兵船沿江內犯。十一月十二日(12月11日),法軍總司令孤拔率軍6000分水陸兩隊,由河內向山西進發。劉永福、唐景崧率黑旗軍及清軍5000人扼守。十五日(12月14日),法軍炮擊山西守軍,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法軍付出慘重代價占領黑旗軍工事。十七日(12月16日),法軍轟塌西門城樓進入城內,激戰至夜,中國軍隊被迫撤往興化。山西首戰失利,使清軍失去了威脅河內的前哨陣地,丟掉了控制紅河的戰略要點,北寧陷于孤立。山西失守后,清廷嚴令岑毓英加強興化防御,責徐延旭嚴守北寧。岑毓英派吏部主事唐景崧與劉永福率全部黑旗軍馳援北寧。光緒十年二月十日(1884年3月7日),法國遠征軍在新任總司令米樂率領下發起了對北寧的進攻。十五日(3月12日)法軍從北、東、南三面圍攻北寧。法軍一部占領涌球土山之后,于山上架炮轟擊北寧城,清軍棄城逃至太原、諒江一帶。當日晚法軍進入北寧。十六日(3月13日),法軍繼續追擊清軍,連奪太原、諒江、朗甲等地。三月,法軍移兵進攻西線滇軍,岑毓英不戰而退,興化、臨洮、宣光相繼失陷。紅河三角洲之重鎮全部落入法軍手中。四月李鴻章與法國海軍中校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宣告了清軍在北圻的失敗,承認了法軍對全部越南的占領,標志著中法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閏五月一日(6月23日),法軍在北黎炮擊清軍陣地,被守軍擊退。法國趁機擴大事端。五月七日(6月29日)起法軍八艘軍艦在孤拔統率下闖入閩江口,進泊馬尾港,并日夜監視港內福建水師,不許移動。六月中旬,法海軍少將利士比率3艘軍艦炮擊臺灣基隆港,為督辦臺灣軍務的劉銘傳手下清軍擊退。法國向清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廷為北黎事件賠款8 000萬法郎。清廷拒絕,中法外交關系破裂。七月三日(8月23日),法軍向清軍開戰,福建海軍卻由于未能積極備戰而陷于被動。福建水師十一艘戰艦被擊沉,700名將士傷亡,福建海軍全軍覆沒。次日,法軍轟毀馬尾造船廠。閩江兩岸炮臺亦全部被毀。法軍出江后退至馬祖澳(今定海灣)。
七月六日(8月26日),清廷對法宣戰,并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八月十二日(9月30日),孤拔率軍艦5艘占領臺灣基隆。十四日(10月2日),淡水清軍向來犯法艦開炮,雙方展開激烈的炮戰。二十日(10月8日)法軍登陸,為清軍圍殲,被殺百余人,逃回海上。九月五日(10月23日),法國宣布對臺灣封鎖。清政府從南洋海軍中抽出5艘軍艦南下援臺。十二月廿八日(1885年2月12日),援臺艦隊與孤拔所率7艘法艦在浙江石浦洋面遭遇。法艦追蹤清艦至石浦港,擊沉清艦兩艘。其后,孤拔進犯鎮江、寶山,均告失敗,孤拔退守澎湖,不久即死。在北圻地區,清軍決定兩路反攻,東線進攻諒山、太原;西線進攻宣光、永祥;兩軍會師后合取北寧、河內。法軍由波里接替米樂為遠征軍總司令。東線清軍連連失利,郎甲、船頭、谷松、委坡、諒山相繼失陷。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法軍侵占鎮南關(今友誼關)。西線清軍和黑旗軍在岑毓英指揮下圍攻宣光也未能得手。法軍乘勢向興化以西紅河兩岸發動進攻。在此情勢下,清廷電令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馮子材被推為東線總指揮。馮子材于關前隘(今隘口南)積極部署防務。二月五日(3月21日),馮子材夜襲文淵城成功,打亂了敵軍進攻部署。七日(3月23日),法軍千余人進入鎮南關。各部守軍奮力合攻,當地人民和越南義軍也前來助戰,至八日(3月24日)上午,失地收復,法軍傷亡1000人。法軍撤退。鎮南關大捷使東線清軍轉敗為勝,并扭轉了整個戰局。
此后馮子材連連得勝,不斷收復失地,并謀劃進攻北寧、河內。西線清軍和黑旗軍亦在臨洮大敗敵軍,準備收復興北。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之時,清政府主和派采取乘勝即收的策略。二月十九日(4月4日),清朝代表金登干與法國簽訂了《巴黎停戰協定》。二十二日(4月7日),清政府強令前線各軍限期停戰撤兵。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清廷代表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署了《中法天津條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并同意在云南、廣西兩省的中越邊界開埠通商,法國獲得了在中國修筑鐵路的權利。中國西南邊省門戶被打開,成為法國對華擴張的重要地域。中法戰爭中,中越軍民并肩作戰,取得了勝利,但由于清政府的妥協,造成了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
上一篇:音樂戲曲·中國音樂
下一篇:歷代農民起義·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