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裝點這凄清的除夕,友人從市集上買來一對紅燭。
劃一根火柴,便點燃了,它的光亮立刻就劈開了黑暗,還抓破了沉在角落上陰暗的網。
在跳躍的火焰中,我們互望著那照映得紅紅的臉,只是由于這光亮呵,心也感到溫暖了。
可是戶外赤裸著的大野,忍受著近日來的寒冷,忍受那無情的凍雨,也忍受那在地上滾著的風,還忍受著黑夜的重壓……它沉默著,沒有一點音響,像那個神話中受難的巨人。
紅燭仍在燃著,它的光愈來愈大了,它獨自忍著那煎熬的苦痛,使自身遇到滅亡的劫數,卻把光亮照著人間。我們用幸福的眼互望著,雖然我們不像孩子那樣在光亮中自由地跳躍,可是我們的心是那么歡愉。它使我們忘記了寒冷,也忘記了風雨,還忘記了黑夜;它只把我們領到和平的境界中,想著孩子的時代,那天真無邪的日子,用樸質的心來愛別人,也用那純真的心來憎恨。用孩子的心想來織造理想的世界,為什么有虎狼一般的爪牙呢?為什么有那一雙血紅的眼睛呢?為什么有鮮血和死亡呢?大人們難道不能相愛著活下去嗎?
可是突然,不知道是哪里的一陣風,吹熄了那一對燃著的紅燭。被這不幸的意外所襲擊,記憶中的孩子的夢消失了,我和朋友都噤然無聲,只是緊緊地握著手。黑暗又填滿了這間屋子,那風還不斷地吹進來,斜吹的寒雨仿佛也有一點兩點落在我的臉上和手上。凄惶的心情蓋住我,我還是凝視著那余燼的微光,終于它也無聲地沉在黑暗中了。
(193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紅燭》集)
賞析這是一篇哲理很強的散文小品。它通過一對紅燭的燃燒,熱情地歌頌了光明,詛咒了黑暗。
光明是人們所向往、所追求的。然而,世界并不處處、時時都是光明,總有黑暗的一面。于是,光明與黑暗的爭斗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對重要的矛盾。作者正是通過紅燭的亮光,把光明戰勝黑暗這一并不深奧的道理,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出來。
你看,除夕夜燃亮了一對紅燭,“它的光亮立刻就劈開了黑暗”。與此同時,光亮也帶來了溫暖,這溫暖又驅散了除夕夜的寒冷。然而在戶外,“赤裸著的大野”卻仍然在忍受著“近日來的寒冷”,“無情的凍雨”,“地上滾著的風”。不僅室內室外有光與暗、暖與寒的矛盾,就連紅燭本身,也有一個自身“忍著那煎熬的苦痛”,“卻把光亮照著人間”的矛盾爭斗過程。作者由此又派生出一對矛盾——愛和恨,提出“用樸質的心來愛別人,也用那純真的心來憎恨”的美好愿望。不難看出,作者無論講光與暗、暖與冷,還是愛與憎,都鞭辟入里,富有哲理,并使人從自然界聯想到人類社會,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
末段,文章還點出了一個“第三者”——“風”。風吹熄了燃燒的紅燭,于是光明又不得不讓位于黑暗。風是扼殺光明的黑手,風是助紂為虐的幫兇。人們要留住光明,就要與風斗爭。由“風”這個惡勢力,人們不是很容易聯想到人類社會中那些專門扼殺正義制造陰暗的惡勢力么?
燭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而作者在寫它時,把它放在冬天的寒夜,這就極易使人產生廣泛而深刻的聯想;而這個寒夜,又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新舊更替的除夕,這就使文章的哲理味更足、更深化。
哲理隨筆最忌生硬說教。作者通篇抒發的是自己從點燃紅燭到風吹熄燭這一過程中的切身感受,沒有強加于人的說教,有的只是實在可信的道理。為了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溢滿字里行間,作者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乍看,似乎是在講紅燭本身,其實,不過是借講紅燭而講由紅燭生發而出的哲理。這種敘事小而具體,講道理大而具普遍性的“以小見大”法,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文章講的是紅燭,而孕育其中的哲理,卻可涉及到自然和社會,進而涉及到人生觀、世界觀等重要領域。一篇只有600字的散文小品,能在讀者心里激起如此多的浪花,受到如此深的啟迪,實是難能可貴。
近年來,哲理性小品如鳳毛麟角,少得可憐。而小中見大,寓意深遠的尤為罕見。愿《紅燭》也帶給我們一點寫作哲理性小品的光明和勇氣。
上一篇:《甲子年終之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與宋元思書》原文|賞析